




舂 碓
随笔作者/向远茂/图片/自拍+引用
舂碓,也叫舂臼!在我的心中有很深的记忆。很多少年美好的时光都在“舂舂”度过,尽管步履维艰,生活困难,我仿佛浑然不知,依旧是那么的心舂……
舂碓,在七十年代我有很多的接触,每个生产队都有二三个可供各家各户生活加工食物的舂碓,小斗半升的谷物又无法去水碾加工,也未能上石磨推粉,这时舂碓就显现出它的重要了。碓,是设置在平地上的,有的摆放在厢房边,有的安置在堂屋左右两边靠在壁板旁边,保持适当的距离就行。舂碓,用一根直径约六七寸宽、七八尺长的圆木做成,前端处凿一个方洞或圆洞,再找一根长约二尺左右的硬杂木加工成形,头装铁齿片,成“暴牙齿”状环绕圆柱装置,随后用铁圈箍好、铆紧,再从那根凿有孔的大圆木穿过去,上下沿钉实固牢,在偏后适中处开一圆孔,用一根削圆的杂木贯穿,就像一个“十”字架或似一只从天空向下飞翔的蜻蜓,两边各用一根“丫”字形木叉钉进土里,再将“十”字那一横对着摆放到木叉内,就成为圆滑活动的轴;后端约一尺处,将大圆木上下去掉一层,舂碓的踏板就做好了,再将踏板下面的土清理掉自然就成一个低坑,以便踩踏;在前方挖一个土坑,将形象“凹”字的舂碓安放进去并填充落实,这个舂碓的内沿是“V”字底形状。舂碓是要用质地好的粉红岩做成的,石匠要去远处的山上寻找,取一块大粉岩,打成四方形,周边全部刻成条纹状,舂碓口大圆且底子尖,内壁也要刻有规格的条纹,做好了再请五六个或七八个人抬回家,安装好就能使用了。需要舂谷物时,将粮食倒进舂碓里,人去踏板处踩踏,每将踏板踩下一次,圆木便扬起,当松脚时圆柱齿对着“凹”口舂下去,就这样反复的进行着,直到舂完谷物,出米或出颗粒或粉末,才算完成加工谷物的任务。那根大圆木叫做“巴桥”,此为“不推不动”与“蠢钝”之意。
那时,大家生活困难,从生产队分来的谷子、苞谷、高粱、小米、黑荞、小麦、大麦,分得多一点的就挑到水碾去碾;分得少一点的就留下一部分去舂,舂是很费工费时费力的,但为了有口吃的填填肚子,也只能如此罢了。让我终身难忘的就是舂大麦,那是很麻烦的事情! 要先将大麦晒干,再放到锅子里炒熟炒香,稍待冷却就放到舂碓里去舂,每舂一阵取出来放到细筛中筛,就这样反复地舂、筛,直到舂完为止。然后,拿回家每人用一个碗装一碗开水撒些许食盐,将大麦粉放进碗里调拌成粥糊状就这样吃;或是揉搓成“坨”这就叫做吃“马打滚”,味香而难下咽;如果是吃粉末那就更难吃了,满口粉粉,很是呛人,无法下喉,遇上打一喷嚏则粉末飞满屋子,飞飞扬扬,粉雾弥漫,让人难言而心酸!实在是“大麦粉难舂,马打滚难吃”。
那些年代难吃的东西,如今却变成了宝贝。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将那些杂粮研发成黄金玉米粥、燕麦片、荞面精等等花样繁多的食品。就是马料黑豆已经是十五块钱一斤了,新出的苞谷棒也是三至五块钱一支,说是现在的杂粮含有很多的元素,营养价值高,能抗病治病等等。那些曾经历的事物,依稀就在昨天!是那么的清晰…… 舂碓,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沉寂埋入沙底,成为那个时代永远的记忆和历史!让我们迎来的是新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
人生,就像舂碓。“你尽可在臼中将愚人舂碎,但他的昏愚却永远不能铲除!”那么,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次一次的要求和鼓舞自己,不断地坚持舂下去,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挺直腰杆,昂起头颅,舂出人生灿烂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