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儿倔强,一半儿狭隘
一提起“倔强”,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倔强的别人家的“老头”和倔强得有点偏执的“小孩”,都不会向自己身上联想,更不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然而,倔强这东西,一半是性格,一半是心理。甚至是融化于每一个的心灵里、身体里、精神里,或强或弱,或明或暗而已,强者如偏执、中者如倔强、恰到好处地叫执着,稍弱的叫随和、中弱的无见,更弱的叫柔靡。
亦如性格分类中的内向与外向,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无关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首先,曾国藩认为,他们兄弟性格中的倔强,是来源于母亲,是有母亲欧阳的遗传使然,骨子里或者心理深处就未想克服或者抑制其“野蛮生长”,甚至认为是其优点。
曾国藩就认为“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不过分、不逾度的倔强,就是一种坚持、一种恒心、一份执着,是成就任何功业文章都不可或缺的。不是常有人劝言“要立长志,勿常立志”吗?!实际就是一种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所必须的精神境界和不懈追求。
他也说:“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郁积极参与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他也认识到“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亦即倔强不可过,过则是偏执、是狭隘,甚至是一种精神疾病,至少是性格缺陷或问题。
实际上,就连曾国藩自己也未能幸免于俗,而且,偏执往往会衍生或并生出记仇、小心眼或睚眦必报等。
曾国藩19岁时就读于衡阳唐氏家塾跟汪觉庵学习,老师曾因弟弟曾国潢表现好于他,而训斥曾国藩:“你这个蠢货,真是天生一副戮牛屁股的相!要是你将来有点出息,我就是给你背伞的人!”这一方面刺激和鼓励曾国藩发奋图强,一方面也在年轻的曾国藩心里深处留下了烙印。直到28岁高中进士,衣锦还乡、风光无限时,专程走到汪觉庵老先生面前说“我忘了带伞。”当汪取伞递给他时,曾国藩还不依不饶“谢谢王老师,您今天终于有机会做给我背伞的人了!”
可能是有些成事之人,之前需要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超凡的动力,同时也会极度压抑当时的愤怒和不满,终究要报复或抒奋。当然,历史上不绝不只此一例,更多更甚者当然有之。
正在火热播放的电视剧《大秦赋》中的秦相范睢,先是在魏国时只做中大夫须贾的侍从,不被重视,驱出国境,后改名换姓在秦国得势发达,被封为相。即便身为国相,仍然不忘旧事,《史记》记载其“睚眦之怨必报”,睚眦必报由此生。
所以,曾国藩也说:“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当然,曾国藩坚决反对或鄙视柔靡之人,他曾在至1864岁6月6日致沅弟的信中说:“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细思极虑,适度至要。倔强无错,错在无节制、任性地倔、恣意的强。盖成事者、成大事者,须把内生的“倔强”控制在执着的量度内,控制其“正区间”和“负区间”的范围,切不可任其野蛮发展到偏执、甚至狭隘,更不能令其泯灭到懦弱,甚至柔靡。正所谓:过之太赤,减之太白,不盈不缺,既不能左倾冒进,更不能右倾投机,过犹不及,只能恰到好处,刚刚好。
而这,又有谁能做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