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蛇伤
戴永久
父亲一生打蛇无数,却在花甲之年被毒蛇咬了一口,且情况严重,后又喜剧性地转危为安,曲折离奇的情节,让人赞叹不已。
1979年5月,我奉调去西藏工作,这年父亲62岁。组织上考虑到我家人口多,弟兄们还小,没有劳动力,准让父亲带薪回家照顾家庭,以解我入藏的后顾之忧。
当年父亲在张沐搬运站做工,月工资9元钱,因为是集体化生产,生产队评工计分,年终凭工分计算粮草。为了多挣点工分,他白天上工,夜里给队上护青。新河岸东庄后的土地还没有经过平整,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只能勉强种些旱谷作物。
这年秋天,我家住宅西边和前面以及唐桂德住房向南一大片土地,全部栽的山芋。田间的几个坟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天傍晚,我父亲与一同护青的王宝义一起从网子垛儿上山芋地里向南,走到一座坟包旁时,觉得脚后跟像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疼痛无比。父亲弯下腰一看,一条小“地必蛇”(当地最利害的毒蛇)正在向前游动,他急忙喊王宝义快来打蛇。
老半天,王宝义才慢吞吞地拿着一把刷马桶用的竹制马把,一摇二摆地走来。父亲夺过马把,忍痛再去找蛇,早已不见了蛇的踪影。当王宝义抬头见父亲疼得坐在地上,满头大汗,这才上前将父亲背回我家中(距离只有300余米)。
到家后,父亲先觉得钻心的疼痛,紧接着腿子上的筋变粗,腿子发麻,伤口逐渐由紫变黑,怎么办呢?那时我家人多劳力少,属于出资户,分不足平均的粮草,所以生活相当的困难,根本谈不上什么看病抓药。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穷出来的主意,逼出来的胆。请不起医生,父亲就自己找了一根洋伞撑子(粗钢丝),用斧头锤扁,然后放在石头上磨成一把斜口的锋利小刀,先想叫我母亲给他将伤口划开。
我母亲本来胆小,见到父亲疼痛难忍的样子,吓得两手直抖,眼泪直流,哪里下得了这个手。一阵折腾,时间不早,半夜三更到哪儿去喊人?没有办法,父亲只好咬着牙,用刀刃对准伤口处,闭起眼睛,使劲由上向下一划,只听“啪”的一声,一股紫色血污喷到父亲身后的泥墙上。父亲这时一不做二不休,又不断用双手从腿肚处使劲向下抹,伤口内的坏血和粘稠的黄水流了一地。
这时家里老小人人吓得慌了手脚,个个急得说不出话来。满头大汗,面色苍白的父亲怕惊吓了孩子,挣扎着故作镇静地说:“不要怕,不要慌,不就流了一点血吗?这一放,没得事了。”
这天夜里,父亲似睡非睡,口内不时自言自语地说着“不疼没事,不疼没事,”夜里流淌的血水一连浸湿了几块尿布。早上,父亲还是忍着疼痛起了床,他将被咬的伤脚翘在凳子上,伤口处的血水不时的流淌在地上。
早饭后,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到田边,遇到生产队长沐元龙。沐善意地说:“同爹,听说你昨晚被蛇咬了,今天公社开会,你不如去参加,好在也能记你几分工。” 父亲千恩万谢,忍痛咬牙,又一瘸一拐地跑到公社所在地野沐家,名义是去开会,实际上是去看看脚伤。脚肿成这个样子,总不能就这样拖下去啊!
来到张沐卫生院,找到李云泉医生。平日里都是玩惯了的熟人,李先生听说我父亲昨晩被毒蛇咬伤就惊讶地问:“被毒蛇咬了,怎么不早来看,你不想在世上过了!现在怎么样?快过来让我瞧瞧。”看过伤口,他松了口气说:“不幸中的万幸,好在你自己当时把伤口划开,毒水流了出来,要不可麻烦了。同爹,我们都是熟人,你身上带了多少钱?”
我父亲说:“李医生,不怕你取笑,我身上只有一角钱。”
“一角钱还看什么病,是算药费呢?还是算工钱?”
“求你做做好事,帮帮忙,救救我吧!”
李医生叹了一口气说:“一钱逼死英雄汉,要钱就怕真没得。好吧,就当烧香拜佛做好事!”说着只见他左手拿一把钳子夹住伤口外的老皮,右手用一把剪子对准伤口处的老皮,左右开弓,各剪了一刀,手起剪落,浓血喷出老远,流了一地。
接着他右手放下剪刀,拿出一把小刀,对准摄子拉开的伤口处使劲一刮,只看鲜肉淋淋,血珠直冒,父亲只觉得钻心的疼痛,大叫一声,差点瘫倒在地上。连声说:“李医生,轻点轻点,还把我疼死呢!”
李医生半开玩笑说:“心软当不了医生,手软治不了疾病。不把伤口内的坏肉刮掉,上再好的药,还是会化脓的。我今天给你上点好药,就省得你多走一趟了。”说着就往伤口处撒上一些橘黄色的晶体状药粉。
接着他又用一个废旧小药瓶装了一些药粉对我父亲说:“同爹,都是熟人,我再给一点儿黄胺结晶,用不了的话,千万不能丢掉,哪要有个刀伤疖子的,只要把伤口处的脓挤掉,揩干净,上一两次药就好。”我父亲将仅有的一角钱缴上,千恩万谢地回了家。
说来也真的神奇,回家后,伤口日渐好转,又换了几次药,伤口竟痊愈了。
直到今天,每提及这件事都让我们感慨万分。当今,到医院看蛇咬伤,动辄几百几千元费用,弄不顺当还岀人命,怪怕人的事。
认识父亲的人,都夸他是硬汉,有“刮骨疗毒”的犟劲。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