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的“机变之巧”
文/朱双顶
《战国策》作为反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战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其思想总体上倾向于纵横家,兼具百家之言,体现了战国时期文化多元、思想活跃的历史特点。其中收录了大量谋士言行事迹和一些著名人物的所作所为,既展现了他们运筹帷幄、用智用谋为国为民的个人风采,也杂揉了大量的用术机巧,被清初学者陆陇其称之为“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心术”。《战国策》是如何用“机变之巧”来“坏人心术”的?

为谋私利而用欺述
西周东周发生纷争,用水来报复,作为居中调停人苏子,却用欺术两头获利,虽得一时之解,但也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据《战国策•东周》记载,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人为此很忧虑。苏子请求为东周去西周去说服,他拜见西周国君说:“您的注意打错了!现在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它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所种的麦子。放了水,东周一定又改钟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这样一来,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按苏子说的去做,东周因此而得到西周的水。苏子也因此得到了两国的赏金。至于后来的结果,书中没再说,恐怕两国之间因此而会继续斗下去,结果会更糟。

为除害而用间术
昌他叛逃东周,带走国家机密,给西周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借刀杀人,西周大臣冯且行使反间计除害而成。反间计是不是从此而行不得知,但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传承,其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据《战国策•东周》记载,:西周大臣昌他叛逃,去了东周,把国家机密全部泄露给了东周。东周十分高兴,西周君非常愤怒。西周大臣冯且采用反间计,让人携带三十斤黄金和一封信,越境送给在东周的昌他。在信上说:“敬告昌他:如果事情可以办成,你就尽量努力办成;如果办不成,就赶快回来。时间长了事情可能会败露,你将自身难保。”同时,冯且又派人告诉东周的探子说:“今晚有奸细要入境。”东周探子果然捕到送信人,并且把他献给了东周君。东周君因此而中计,立刻将昌他杀掉了。

为阻殉而用心术
秦宣太后欲死后用情夫殉葬,无人敢谏,而庸芮却能利用宣太后之短而间接阻谏,虽表现了他的智慧,却也让宣太后在临死前仍逃脱不了心灵的触痛。
据《战国策•秦二》记载,秦宣太后私通大臣魏丑夫,后来宣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吓得魏丑夫忧虑不堪,幸亏有秦臣庸芮肯为他出面游说宣太后:“太后你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吗?”宣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庸芮于是说:“像太后这样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平白无故地把自己所爱的人置于死地呢?假如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对太后恨之入骨了。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一席话说得宣太后自感羞愧,从而放弃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

为胜手而用无解术
邹忌与田忌俩人不和,都想除去对方而后快,俩人争斗中,还是邹忌采用公孙闬而胜出,留下了术为目的所用可以不择手段之影响。
据《战国策•齐一》记载,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二人不和。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这是您出的主意,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侥幸不死在战场上,也得以避敌败逃之罪被处死。”于是邹忌就建议齐王派田忌攻魏。结果是田忌三战三胜。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斤金到集市上去算卦,公开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三战三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特来算算卦,看看是吉还是凶。”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就叫人把算卦的抓了起来,带到大王面前去做人,证明刚才来算卦的人所说的话,以假手于田忌,说他想篡位。迫使田忌只好逃离齐国。
为达目的而用骗术
楚怀王的夫人郑袖,为挤掉楚怀王新得宠的妾,用欺骗之术而除宠,可谓工于心计,体现了笑里藏刀之歹毒和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残酷。
据《战国策•楚四》记载,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夫人郑袖明知怀王宠爱新妾,也表面上装着很爱护她。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选她喜欢的给她用,似乎比怀王更喜欢她。因此而骗取了怀王的信任,说:“女人靠美色来博取丈夫欢心,而嫉妒也是人之常情。郑袖明知寡人爱魏女,可她爱魏女此寡人还多,如同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怀王认为她不是嫉妒,就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虽然这样,但讨厌你的鼻子。你见了君王,定要捂住鼻子。”从此魏女见到怀王就捂住鼻子。怀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就捂住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说:“我知道。”怀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好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悍妇!”命人立即去割掉了魏女的鼻子。

为戏君而用诡术
楚王欲求不死,于是有人就进献不死药,被人因此而行诡辩之术,以身冒险而戏弄了楚王一把。楚王虽有气也只好打碎门牙吞肚里。
据《战国策•楚四》记载,有人给楚王献来不死的药,禀报人员拿了药进宫去。侍卫官问禀报人员说:“它可以吃吗?”禀报人员回答说:“可以吃。”侍卫官夺过不死之药便把它吃了。楚王大怒,派人要杀侍卫官,侍卫官对楚王诡称道:“我问过禀报人员,他告诉我‘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这说明我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禀报人员。再说,有人给大王献来不死的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杀死,这药就成了死药。大王杀了无罪之臣,说明有人拿了所谓‘不死之药’来欺骗大王。”楚王于是只好放了侍卫官。
“机巧之变”作为手段的术,本身无过错,关键在于人怎么用、为何而用。 读过《战国策》,确为书中人物的智慧而赞叹,他们生于动荡分裂时代,成为时代骄子而勇立潮头,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中而叱咤风云,或许他们采用的谋也好术也罢有不得已一面,但都已成为过往,留下的便成了传统文化。今天读之,应采取扬弃态度而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在树立起文化自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新时代服务。
二〇二一年元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的史论《〈战国策〉的“机变之巧”》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简单介绍《战国策》的内容,指出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特点,从而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如何用“机变之巧”来“坏人心术”。用疑问句来引出下文,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2-13自然段),用6个小标题,列举6个典型事例,具体阐述《战国策》里是如何运用“机变之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第一,为谋私利而用欺术。苏子因为水的问题去西周游说,同时得到东周和西周的奖赏,满足了一己之私。第二,为除害而用间术。西周大臣冯且使用反间计杀掉了叛徒昌他。第三,为阻殉而用心术。庸芮利用秦国宣太后的短处阻止了其死后要心爱的人陪葬的行为。四,为胜手而用无解术。邹忌利用公孙闰除掉对手田忌。第五,为达目的而用骗术。郑袖为除掉楚怀王的新宠,利用欺骗的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第六,为戏君而用诡术。侍卫官吃掉有人献给楚王的不死之药,犯下砍头之罪,结果侍卫官用诡辩之术,躲过一劫,楚王被戏弄了一把。这些事例,从目的来看,有为个人私利的,有为国家利益的;从效果来看,有负能量的,有正能量的。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第三部分(14自然段),总结全文,揭示其现实意义。作者最后写到:“今天读之,应采取扬弃态度而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在树立起文化自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新时代服务。”这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到西方列强的疯狂围堵,如果我们对这些“机变之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来对付西方的围堵打压,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学习传统文化,点赞老师佳作!(点评:杨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