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秀彬深谙刘勰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的写作技法。运用到《春到溪头荠菜花》一文,即以历代诗家的古诗为“经”,以本人的骈词骊句为“纬”,编织了一篇“荠菜”的美文。
开篇的七言诗,“新芽初生嫩叶茸,扎根原在冰雪中。染绿春风天涯满,欲泽苍生意万重。”以七绝衡量应为平起平韵,“茸”(róng),“重”(chóng),同韵母,同声调,符合要求。但按平起平韵的平仄要求,首联的起句,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生”为“平”声,不对;“叶”为“仄”声,不对;由此看来,它不是古诗七绝,应该是作者自撰的变体七言诗。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优秀。因为这首诗,作者颇费心智,首联的对句“扎根原在冰雪中”,是郑板桥的《竹石》诗“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化用;尾联的起句“染绿春风天涯满”,是宋.赵蕃“春风吹绿满天涯”的意蕴;尾联对句的“欲泽苍生意万重”,则是张藉《秋思》,“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化用。

接着,作家就开启了以历代古诗为经,以自己的骈词骊句为纬,编织有关“荠菜”的美文的写作模式。
这第一“经”是自撰七言诗。与之相配的是作家那绘声绘声的描摹:早春最接地气的野蔬,“最富营养,最受人们的青睐”,便是那“撒落在田头河畔”的荠菜了。作家用了“翠生生、绿油油、嫩汪汪”三个排比形容词叠字来形容它,为下文的多次点赞埋下伏笔;下文的三个中心词“芬芳”、“春华”、“馈赠”前又分别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自原野的”“严冬发酵的”“自然之于人事最美的”。
这第二“经”是宋.叶茵的“古柳溪头枕断槎......呼子来挑荠菜花。”相应的配文是“仿佛听到大人们一声声急急的呼唤;仿佛看到垂髫孩童提着竹篮......恣情地寻着,挑着、盛着、乐着......”。
这第三“经”是宋.史达祖“榆羹杏粥谁能否,自采庭前荠菜花”。相配的美文,是“很有劲道的野味,很有情趣的野味的日子”。
第四“经”是苏轼“时绕春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相配的美文是东坡居士“用心寻觅,情何拳拳”。这是“文人墨客,总喜欢用荠菜的清香,去晕染翰墨素笺诗词的流韵”。
第五“经”是陆游“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相配的美文是“在放翁先生看来,半畦荠菜,一缕菜香,比长鱼大肉更可口,更入心,更动情”。
第六“经”是郑板桥的“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相配的美文是“荠菜,似乎已经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品之不舍,咀嚼再三的人间至味了”。

宋.许应龙说:“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这勾起了作家儿时挑荠菜的记忆,感激“散落于白草的荠菜,青青如一棵棵绿色的希望,总能让一张张菜黄的脸,漾起久违的笑靥”。作家盛赞“荠菜,是平民的菜,出身卑微,却给和她一样卑微的人们,苦难中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作家执着地认为“春天的使者,不在桃红柳绿,不在莺歌燕舞”,而在“溪头荠菜花”。
文章结束前,我要为我评论的拟题作番解释。作为春的使者,无疑是“春在溪头荠菜花”;但是无论前人诗句,还是作家美文,谈的都是吃荠菜,开花的荠菜已经失去了可口、入心、动情的最佳品位。荠菜的最佳食用期是“二月二,挑荠菜”、“三月三挑得欢”。就食用而言,当是“春在溪头荠菜见”,此“见”读如“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的见(xiàn)。
2021年3月12日(美评第Ⅱ季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