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精品美文║《记忆中的老街》作者/倪辉祥


此文刊发于《新民晚报》.夜光杯

作者/倪辉祥系浦东本土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克勒文苑】此佳作摘自于辉祥先生的精品散文集《心韵》

作者倪辉祥应邀在电视台做访谈
【克勒文苑】精品散文→《记忆中的老街》 作者/倪辉祥

【克勒文苑】精品美文║《记忆中的老街》作者/倪辉祥
思乡之情难以割舍。即使是远离了生息养育的血脉之地,但是对于曾经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镇区老街,总会深深地镌刻在记忆之中。
说起洋泾镇的古老是名不虚传的。据传远在南宋时代就已雏形初现、颇具名声了。及至元廿九年,上海设县后隶属高昌乡二十四保。到了清嘉庆年间,更是获得过“洋泾市”的名号。之后到了清末宣统元年,统合塘桥、洋泾、陆行、高行等地为东泾镇地方自治,公所就设在洋泾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洋泾镇得益于紧邻黄浦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获得了别处无法替代的发展优势,声名逐渐显赫了起来,成为了一个沿江名震遐迩的重镇。

主街东西长约三四里,与其他一些老镇狭窄的街道相比,街幅算得上宽敞。连接东西镇的是一座横跨在洋泾浜上的桥。夹浜两岸是两条与主街呈十字交错的通道,一边各自临河,另一边则是层叠得密不透风、形态各异的民房居所。东镇与西镇各自纵横着数条可以走通南北的阡陌小巷。弯弯曲曲的,走进其中,宛似堕进了迷魂阵一般,顿会迷失方向。由于镇上历朝历代以来的民居建筑都是各显神通布局结构的,所以其间的房屋风格称得上千姿百态:有着明清时精雕细饰的老屋,有着民国时中西合璧的似如宝仁堂、李氏民宅之类达官显贵的豪宅,也有着许多见缝插针而搭建的仅仅赖以栖身的棚户小窝。

镇上最为养眼引人入胜的当数主街两边多为两层楼的铺面房屋了,既给人留有年代久远的沧桑感,又给人留存一些旧铺重新翻修过的不协调感。两边街面上的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最为繁华的地段,是桥东西的两段,人流如潮的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熙熙攘攘的南京路。解放以后,陆续在镇边新建起了交电、百货、农机等10个批发供应站,还形成了浦东地区的蔬菜、禽蛋、河鲜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年盛一年,日趋繁荣,洋泾老镇益发名不虚传,成就了沿江商业重镇的地位。

我对于老街的记忆是小时候跟随父亲上茶馆或是母亲买菜买肉开始的。街面上人声鼎沸的热闹,摊主们有趣的叫卖声与美味可口的小吃,常常逗引得我乐不可支。读小学每逢下午不上课时,经常与小伙伴偷偷地去老街上看捏泥人、观杂耍、赏猴戏等诸多吸引幼小心灵的新奇玩意;进了坐落于镇东边的建平中学,中午饭盒一丢或是放学之后,几位同学相伴去逛街更成了趣味十足的家常便饭,几乎成了我等除了上课以外的唯一精神慰藉;回乡插队成了春心萌动的适龄青年,镇东的电影院、文化馆成了年轻人流连忘返谈情说爱的约会场所,瓜熟蒂落时,便会走进照相馆照上一张肩挨肩的黑白两人照片……我对它是情有独钟的。

在我几十年诸多的记忆中,最为难忘的当数年年岁末弥漫在老街上的浓郁的年味气氛。周边的民众成群结队地来到镇上,争相采购年货,争先恐后地将像老白酒一般醇香醉人的年味揽回家。春节里的几天,老镇上新春气息更是吸引人,走亲访友“吃新年”,酒足饭饱之后,人们自会到老街上去放飞心情:或是去茶馆听书,或是去影院看场电影,或是陶醉在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声中……
人之一生谁无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对我来说,永远值得回味的还是留存在心中的故乡老街。

(此文刊发于《新民晚报》.夜光杯)



【克勒文苑】精品美文║《记忆中的老街》作者/倪辉祥

美文《记忆中的老街》 摘自于辉祥先生的精品散文集《心韵》
>>>>>>>>>>>>>(END)
撰 稿:倪辉祥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倪辉祥先生近年来出版的部分精品散文集书之照片


本文撰稿人倪辉祥简介:

倪辉祥的部分书作照片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倪辉祥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灿途》,已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列为向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献礼的重点作品。
(下图《灿途》书作照片)


【克勒文苑】精品美文║《记忆中的老街》作者/倪辉祥
2021-03-20 16:54:08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