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文学创作时的【三宜】【三忌】
(一),宜草根开口,忌高人聒噪
作者张红兵
报告文学创作,要根据文学创作时的要求而行。“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
报告文学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写人叙事水到渠厂义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从而“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报告文学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日记、短信、博客等)呈现。
“点题”不失为报告文学创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三宜”:一,宜草根开口
有些创作者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创作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
心智愚钝,思想苍白。
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律。”也有些“聪明”的创作者,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玩起了“小精神”——让“代言人”开口。
何谓“代言人”?
就是创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报告文学中及时出场,来替创作者发言。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穷经皓首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
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还有点青涩,但它是只属于报告文学中人物的独特感悟;而高人聒噪,虽高纯而高标,但,它已是“我们地球人”的共同感悟。
报告文学中“点题”的震撼力,生成于“我的”个性,而绝非“我们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质感”和“况味”。
在报告文学《不喝牛奶的孩子》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老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与城市同学比条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文章中的这句话,虽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气,但,它是原生态的,有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
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人生的况味。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