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十七

难以泯灭的记忆------“舍饭场”

“舍饭场”这个特殊的名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沉入了历史的长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华诞,百年辉煌。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已让中国大地所有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的困扰开始步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这是千千万万扶贫一线党员干部辛勤付出的结果,世界为之惊叹、人类为之骄傲!回顾历史,新旧社会在消除贫困与温饱问题上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不能不让人为之感慨!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发生在1929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以及有关当时兰州地区“舍饭场”的一些故事。

饥饿是人类最恐怖的记忆!1928年发生在旧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大饥荒”来得猛、也来的急,猛的让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永生难忘,急的让当时的人们和社会难以应对。
“民国十八年,饿殍满山川”,九十多年后这句顺口溜依旧让经历过或听到过此灾难的人难以回味。民国十七、八年,也就是1928年到1929年期间,全国性空前的大旱掠过北方大部分地区,期间甘肃武威的古浪县还发生了大地震。于是,处在灾难中的人们就像黄了的麦子被“齐刷刷”放倒,大地上满是倒下的饥民。当时甘肃全省64个县中有58个县受灾严重,灾民达250万之多,仅兰州一地的灾民就达11万之众,全省先后有140余万人因此饿死,60多万人死于瘟疫,还有30多万人死于兵匪之手,而兰州则有8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国内大面积的饥荒,自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当时的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要求受灾各地想法赈灾,救济灾民。就拿兰州来讲,当时处在兰州地理中心的高地华林坪(现为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华林路社区辖内)就开设有专门的“舍饭场”,为兰州城内和近郊的灾民舍饭。当年舍饭所需的粮食由地方政府、富裕大户和一些慈善人士筹集而来。时至寒冬腊月或初春季节,为了活命,饥民们不分男女老幼相互搀扶,天不亮出发急匆匆赶往舍饭场,一旦晚了舍饭场数量有限的舍饭就没了,人又得挨饿。据老人们讲,快要饿死的人,呼出的气和身上散发的味,都有股腐臭味道,天热时绿头苍蝇会追随这种气味而来,但凡有绿头苍蝇围着飞的人,随时都有倒下再也起不来的可能。说到舍饭场的饭,当时兰州的舍饭是用杂和面掺的馓饭。饥民们排着长长的队,手拿大小不一的破瓷碗,眼巴巴地盯着盼着能轮到自己多少舍到点救命饭。为防混乱,舍饭场也有监管的人员在维持秩序,也有人在现场吆喝,当看见小孩盛饭时,就会喊“大碗里一小口!”反之遇到大人又会“小碗里一大口!”能舍到多少的饭全在这一声声的吆喝中。饥民们冒着严寒,破衣烂衫有气无力长距离步行乞讨舍饭的情景,可以想象当时那是多么的凄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突飞猛进,就没有今天国力的空前强大,也不会有全国的整体脱贫。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仅解决温饱就是件极难的事,更别说整体脱贫步入小康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奇迹。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2021.3.20.于兰州

作者简介 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字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