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什么是教育真谛”的一段话刷屏。唐江澎表示,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唐校长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在万众瞩目的政协会议答记者问时刻,唐校长精彩的解读无疑引发了公众的思考,将教育的话题又一次呈现在国人面前,于教育大计善益多多,但我总是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十六年前的张校长
十六年前的2005年,我任职于豫北焦作市许衡中学,时任校长张璧宏先生的办学理念和行为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张校长明确提出“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比唐校长早了16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提出“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有强烈的“公民教育”意识。张校长曾跟我谈到,我们提出“追寻理想的教育”,可能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总会越做越好。在那所学校工作9年的我明确感受到,张校长提到的理念和口号,不仅仅是大多数校长的汇报言辞宣传口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校长为了不让老师们挤占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非常智慧的把每天下午第四节的每个教室都变成了功能教室,一班的教室是书法活动,二班的教室是天文讲座,三班的教室是棋类赛场……每个教室都有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进行他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的活动真且实。至今我还能想到学校科技节的那一天,全校的孩子将折叠好的纸飞机手动起飞,满校园都是滑翔的纸飞机,满校园都是欢声笑语和不甘的好胜心,那是我们组织的纸飞机滑翔比赛,比一比谁的纸飞机飞得最远。不是为了拍照发美篇炫晒(那时候也没有微信),也不是为了写通讯报道发表宣传(也没有要求每一次活动必须写成通讯报道发表),就是想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激情,让孩子们玩一玩、乐一乐。那时,我们有独特的年级篮球联赛,为了尽量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张校长煞费苦心。刚开始是男生四节制的比赛,张校长想让女孩子参与进来,就改变赛制,女生打一三节,男生打二四节;可张校长认为参与的孩子还是不够多,于是又改变,四节比赛打完后,要求每班要有非上场比赛的男生女生各十名同学投篮,得分和四节分数累加;可张校长还是不满意,认为老师也应该参与进来,就又加入了班主任投篮任课老师投篮得分累加的环节。这样的比赛可想而知是什么效果。篮球节期间,课余时间所有的孩子包括老师谈论的都是篮球,篮球场上到处都是运动的身影。一位家长说,非常感谢张校长,要不是这个篮球节,孩子一辈子可能就不会与篮球发生任何联系,也不会热爱运动。在很多学校的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的时刻,我们那时的联赛是积分制,每个班级要打好多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篮球的快乐,享受运动的快乐,为孩子们的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当时我带的班级篮球水平很低,所有的比赛全输了,但最后一场比赛,班里所有的孩子在看台齐声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孩子们边唱边哭,边哭边唱。我想,那一刻,他们收获的是真正的成长。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跟许衡中学我的朋友们联系,问现在还有这样的比赛吗?朋友回答,有,这一周开始。我感觉很欣慰。张璧宏先生退休后,冯志杰校长接棒,他曾经跟我讲,张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已经很先进了,我首先要做好传承。真的要为冯哥点赞!

十六年后的教育现象
2005年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我们的教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看到,公交车、地铁,路旁的广告牌满眼都是辅导机构的宣传画,某主流媒体在每天的黄金时间甚至是最为珍贵的春晚期间,铺天盖地不断播出“某某帮”“某辅导”“某而思”的广告。家有小学生的同事告诉我,某知名培训机构进驻我们这个区域,建了一个家长群,孩子将要上小学的一千多个家长进群疯抢有限的文化课辅导名额。我身边的、我认识的、我听到的不少老师辞职加入了培训的行业,据说收入颇丰。分数重要吗?这些辅导机构会不会着重培养孩子成为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我不知道。我看到,昨天的一份资料,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越来越高,小学40%,初中70%,高中80%,情况非常严峻。而上周,宁波效实中学浙江省海军航空实验班招生,我问了一下班级的孩子又问了隔壁班的孩子,无人报名,因为视力不合格。视力为什么会下降?除了遗传因素,我们那一代人近视大多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看出来的,而现在的孩子,一定是做作业做出来的。为了孩子的体质,在我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想到用考试来倒逼,将体育考试分数加入升学考试总分,但解决问题了吗?单调枯燥无趣大运动量训练体育考试的项目,孩子们的运动乐趣也许从此消失殆尽,身体素质与体育素质没有丝毫提升。十六年前的张校长就已经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但他显然没有影响更多的人,他也无法影响更多的人。我个人认为,张校长独特的行为建立在他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自己责任担当的定位和自我要求上,在现有的教育生态中属于典型的个人行为,也许属于另类,甚至有一些壮士般的孤勇悲壮和苍凉。

校长、老师和家长
校长们有太多的行政压力与社会舆论压力,领导的安排和部署去不去落实和实施?各部门的检查评比用不用去布置和在意?老百姓都说学校的升学率下降了如何向大家交代?老师们有太多的难言之痛。家校冲突安全底线让我们不得不循规蹈矩;家长的心愿社会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分分必争;非真实教育需求下的行政任务宏大工程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批改作业的笔尖,跟上形势,疲于应付;关乎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的课题要求论文要求让我们不得不从繁忙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分心分身出来,去取悦评委,迎合刊风。所以,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奋力工作赚钱养家之余还要紧盯就业形势教育形势,在无限焦虑中既要让孩子分数高还要让孩子心态好。选择优质学校要拿得出学区房的条子,上辅导班要掏得起白花花的银子,跟朋友聊天谈孩子发展要撑得起光亮亮的面子,他们也太难了吧!理论行为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沙费尔在《稀缺》一书中指出。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大脑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捕获。当注意力被太多的稀缺资源占据后,人会失去理智决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他们把这种认知资源叫做带宽。带宽的缺乏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当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利益。从家长的角度看,优质学校和优质工作岗位的稀缺,一定会产生对占据资源的渴望,哪里会有长远利益,很少有人能抵挡住强大的剧场效应,我们又怎样去苛求?可什么才是优质学校和优质工作,这又涉及到我们的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整个东亚地区的父母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要拼搏,考个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才会成为成功人士。你看,成功就是高人一等,而不是自得其乐实现自我。所以,教育问题属于社会问题是系统工程,要改变这种状况,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行动起来,共同努力。

我的一点希望
十六年前的张校长在踏踏实实地试与做,十六年后的唐校长还在声嘶力竭地鼓与呼。我多么希望唐校长那天能用这样的句式答记者问“我们早已懂得了教育的真谛,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做了……做了……,目前来看,教育的很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教育人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我多么希望更多的教育人和非教育人不仅仅是到处去呼吁“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而是首先自己去做“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