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小酌夜归,读五柳先生集而眠,眠而有一梦。醒而不辨斯梦为何由!或疑先生之文所引,或因日有所思所致,惑不得解。
梦余身着裋褐,食粝食,居大山之中。山,古木幽深,清风常徐。涧水畅流在石隙之间,百鸟鸣啭于高木之上。
余尝筑有一庐于其中,庐后耕有一圃,周有柴篱环绕。篱边有清泉,溢而旁流,石上便有淙淙之音。山底有一潭,有涧水汇其中,潭不盈不枯。偶有飞禽欢鸣戏水,余时多幽静。
山上古木参天,树干粗壮而高笔,躯肌多作龙鳞状。灌木野花间缀其里,幽香弥漫,气味直入经腑,入窍有沉香之功。松鼠翘长尾,嬉跃于青枝翠叶之松间,松塔坠有声。木下有本草数十种,皆茂盛,余多不识。唯桔梗、人参等,值花色丽艳之时,采其根食之,其津液使华发回青,气色如少年,然亦不敢多取。 默寞时,余常至此,或聆风吟,亦自高歌。歌而无曲名。每有歌,柴门之黄犬,闻声而奔至。左右察其况,见吾无恙,则坐而吐舌,做促喘状,亦目视于予,憨面似有笑意。
餐皆素食。或摘于圃,或采于坳。酒常饮,故而不觉无味。午后多小睡于炕,黄犬则憩于门外。柴扉多半掩,几无访者。常有大鸟于篱泉酣饮,尽兴则长吟作歌。余醒,则循径下山观潭。潭清而不见底,深也无微澜。近之,则气爽神清。潭周有高苇,岸周之沮洳处,有青莲出于芜秽。晨有雾气笼于水面,日高渐开。夜晴,则有素月之顾,亦常窥鹤影倏掠。

草庐南向,有木窗两扇。日光常曜,窗常开,庭前植数兰,薰风满室。室内少杂物,环堵唯有卷。炕置一木几,几上置油灯。入夜,必掌灯作长读。兴至则吟,时高亢,时沉默。沉默时多值费解,遂悔平日虽读书,而不求甚解,终不能悟解字文之意要。每至此,黄犬已鼾声起伏。故常自嘲,徒有羡!
方和衣而睡,忽闻窗外有人语之响。曰:俗士,汝不可久居此处,当归矣。吾闻之悚然!何人欲奪攘吾庐乎?迅起而欲察究竟,遂醒。见晨曦入室,窗影横斜于壁,当卯时矣!方知有一梦。左顾,案头靖节先生之卷尤在,梦断已不可续。再欲将斯梦境书之于毫楮,却无存记忆之万一。意欲效陶公吟句,而惊其言绮辞达,相去甚远!学又不能及其毫半,遂觉有负此梦,颜便有赧赧之色,而自觉一俗人矣!
俗人因初识韵仄,终执意作律诗一首,以证尝有此梦。而犹不知诗乃言志,终不因仅梦寄形骸于山水之间而可得矣!
此芜文勉为自序。

七律·忆山居(平水韵)
文/耕读人
梦入深山筑小庐,
时闻鸟啭看云舒。
碧泉绿酒随斟饮,
涧水清风任洗梳。
半掩柴扉尘客少,
常开木扇日光餘。
朝锄翠圃千根草,
夜诵先贤二卷书。

跋:
虽梦境残余甚少,然律诗亦仅言其大概。故尚有未尽之处,盖因余学识殊浅,欲作长律而不能为。此诗文吾并未署以真名,只标有耕读人字样。盖因予乃一耕夫,仅识些文字,而常恐人讥予无所学,故而虚加一“读”字,虽知有效颦之意,而远不及假“斋”、“舍”等字之尤显。况乎世人晓予者寥寥,遂酌用此号云云。
仅此而已矣!
辛丑年仲春某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