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孩子们希望的春天从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而想到的……
文图/梁成芳
有一部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这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片。电影讲述了音乐教师克莱蒙 · 马修在法国一个乡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里的教育故事。今日再次重温这部影片,同样给人一种不可估量的震憾。一场电影看完,犹如矿业望天般的音乐之声回荡在耳际,一双双真挚的眼睛能散发出的童贞之光能点亮人们的心灵;一张张纯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对自由和博爱的向往发人深省,天籁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洁的月光驱赶走了黑暗中的恐惧,用爱心去感化孩子们的心灵又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法国某个小 镇有一所寄宿学校,这里有一群“难管”的、“不可救药”的孩子。学校有着一种充满“严格制度”的管理。在校长眼里,这群少年简直就是一群难以驯服的野马,一群无知的玩童,除了拳脚相加的教育,别无他法,管理方式让人难以理解和接纳甚至让人发指……所以这所学校的孩子被人们称之为“池塘洼底”。然而谁也不知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每个孩子都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洼底”学校做了学监。他没有打骂任何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用爱心撑起了孩子们的蓝天,他尊重孩子们,他没有教师的高架子,他完全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让犯了错的莫郎在给公爵夫人表演时重新当回了主唱……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美好的春天。与之相对比的是校长的行为:他想得最多的只是自己的升迁与仕途。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校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老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虽然说马修老师最后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电影的最后画面中,马修老师站在楼下,从楼的个个窗子里一架架“纸飞机”从他头顶不断飘落下来,在他身边慢慢盘旋。马修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然而带有的却是他会心的笑容……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向人们诠释了正直、善良、民主等一系列优秀品质不同,宽容的品质对一个优秀的老师来说弥足珍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人,是不断犯错误不断进步的人。孩子不可能一夜成才,就像罗马不可能一夜建好。一个极具宽容心的教师,应该没有对学生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没有对学生“揠苗助长”的虚伪,没有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也没有粉饰美化学生的矫情做作,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宽容孩子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
宽容可以让每一个“池塘洼底”如放牛娃的孩子走进人生的春天,这在中外史册上都可以得到明证。在英国,调皮的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犯了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的校长“惩罚”他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狗的骨骼结构图。这个包含宽容的“惩罚”让小麦克劳德追悔莫及并深深地爱上了生物学。麦克劳德最终颇有建树,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设想一下,假如校长大发雷霆或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似乎也无也厚非,但这位高明的校长没有这样做,却以最大限度的包容心,理解了学生,用宽容的“惩罚”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
儿时的沈从文活泼好动且贪玩,他常常逃学去看木偶戏,各科老师都拿他没办法。有一次,他出去看戏,把书包藏在附近的土地庙里,看完戏回来才发现书包不见了。可是他并不着急,依旧大模大样地去上学。这样的学生真够没心没肺的。可沈从文
的老师并没有把他怎么样,反而宽容地把这理解成孩子的天性。然后把他带进办公室耐心开导:“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沈从文翻然悔悟。从此,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往日的顽劣脾性,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感悟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老一代教师似乎更能领会教育的真谛!
可回顾我们的教育现实,有些现象让人痛心疾首。许多老师在分数、绩效的压力下丧失了师者应有的从容和宽容。为了平均分、常规考核和名次,老师们真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罚抄罚站敲脑门 儿成了老师的“杀手锏”,冷嘲热讽喊家长成了交流的“通行证”。学生在斥责下唯唯诺诺地成长,老师在暴力中愚昧地延续着教育生活。打开百度搜索,键入“学生跳楼”这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到上千个网页,页面上那些血淋淋的故事,让人触目惊心……或许有的老师会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压力巨大,只能“唯分是从”。可是要知道,面对这些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怎么能将这点压力轻易转嫁;或许有的老师会说,现在的学生调皮得不敢管:“乱世要用重典”嘛!可是“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谅解也是教育”,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宽容待之?耳耳。
人们常常把老师比喻成园丁,如果我们是辛勤的园丁,那我们的学生就是簇簇花朵。你可知道,很多花的花期不同,盛开的时间很不一样,你是否给他们规定好了生长的时间?很多花的成长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喜水,有的爱旱,你怎能只给予他们一种生存的条件?很多花的花容也差之千里。有的婉约,有的娇媚,有的朴实,有的高贵,你又何必只要求他们以一种姿势生活?
帕尔默说:“我们作为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反映了我们作为教师是什么样的教师。” 我们大概不会忘记那个看起来像个工友的、为傲慢的北大新生在烈日下看守行李的季羡林先生吧?他用宽容告诉莘莘学子什么是君子一诺,什么是高尚人格;还记得默默捡起洋娃娃碎片的安娜 · 莎莉文吗?她用宽容向生活在寂静黑暗世界里的海伦 · 凯勒诠释了爱和幸福;还记得那个用竹竿敲在石板边缘的蔡芸芝老师吗?是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所以,你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请选择宽容作为你品格、师德的“底色”吧!世间之阔,人性多种,有容乃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克莱蒙 · 马修。
建议大家不妨看一看音乐电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你会获得不匪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