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灞桥
作者:初国卿 吴晰孺
改编:左旗

灞桥 是中国文学史上 最柔 软的地方。
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 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是相当古老的风俗。从《诗经》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喜欢把离别和杨柳联系到一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和“留”同音,柳丝摇曳,又常给人依依不舍的感觉。

当年的灞桥,处处都是杨柳。每逢暮春,柳絮如雪,漫天飘飞。“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唐人笔下描述的景致,我们已无缘得见,不过,灞桥让我真正惦念的,还是离情。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令人黯然神伤。“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的名句,更让灞桥成了送别的胜地。

其实,天下别离一样苦,岂独灞桥?只是历代中国文人,大多怀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世。于是乎,失意的与得意的,留守的与调迁的,豁免的与发配的,相知的与敌对的,都来到了灞桥。小小的灞桥,沉积了中国文人太多的离愁别绪、太多的扼腕叹息。
漫步桥头,我沉浸在历史的恍惚交错中。眼前晃动的,是那些飘飘的衣袂和拱手相送的身影;耳边响过的,是那些遴遴的车马和隐隐约约的叮咛。

灞桥东岸,几株垂柳弯腰驼背,摇曳着干枯的枝条。夕阳的余辉中,他们显得格外羸弱和憔悴。
回望长安,暮色苍茫,骊山如睡,灞桥 如梦。
作者:初国卿
1957年生于辽宁省北票市。祖籍山东聊城。 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93年创办《大众生活》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1996年评为编审。2001年创办《车时代》、《垂钓》杂志并兼任总编辑。2004年为《沈阳日》专副刊中心主任,现为《沈阳日报》编审,《辽海散文》主编,辽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沈阳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学院、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作者:吴昕孺
本名吴新宇,1967年12月出生于长沙县。198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并开始文学创作,曾为"新乡土诗派"骨干成员。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诸领域均有建树。
改编:左旗
左旗是青岛人,经济学士、商学硕士;上个世纪的90年代,左旗曾是青岛电台文艺频道主持人,播音名杨轲。

王沿舒。企业退休职工。高级会计师。退休后喜欢上了朗诵。勤敏好学。愿在诵读中享受快乐,诠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