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求雨
戴永久
建国初期,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沟将新河岸村自然划分为东庄和西庄,各庄中间都有一条东西走向水面很宽的庄沟,沟两边树草密布。春夏之际,绿树成荫,虫鸟飞鸣,这里是大人们休息纳凉的场所,又是孩子们摸鸟窝捉知了做游戏捉迷藏游泳洗澡的天堂。
当时的庄沟,既是民众生活生产水源地,也是自然天成的共有鱼塘。那时,引江灌溉水系尚未形成,全靠天落水和沟塘蓄水供生产生活及养鱼之用。每到夏天,如有十天半月天晴无雨,庄沟内的水位就会急剧下降,全村用水告急。每到这时,人们就会自发组织求雨活动。
龙是水中精灵,水是龙的化身。所以,每次求雨,都是在庄沟的东南角(即我老家门前东南角)先用麦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涂上泥巴,遍身安上河蚌壳子为鳞,然后,由几位巧农民专门用竹篾子扎制龙头。
父亲每次都会在这时大显身手,只见他们麻利地用小树棍、竹篾弯成需要的各种形状,拼拼扎扎,然后,蒙上五颜六色的花布,做成活龙活现的龙头。龙头上两只粗壮的大角,生动形象彰显出龙的威严。红通通的长舌头一直伸到血盆大口之外,让人望而生畏。用两只大鸭蛋壳做成的眼珠,装在用铁丝绞成的弹簧上,风吹手摸,微微颤动,神气活现。再按上用苎麻丝做的胡须,更是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
龙扎成后,全村人早早吃了中饭,父亲他们一帮身强力壮的人,从土地庙里将土地公公、土地娘娘请上扎好的架子,由多人簇拥着徐徐前行。求雨的人不得打伞,也不能戴草帽。一路上吹吹打打,烧香的、向菩萨身上洒水的、手拿杨树枝条负责治理打伞戴斗笠的,一班执事,像模像样,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庄重威严。庄众人等,自发排成长长的队伍,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虔诚的尾随其后,缓步前行。
人流中最活跃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小孩子,个个光着屁股,满身泥灰,有的更是从头到脚抹上烂泥,只剩两只眼睛,白打白打的朝人直翻。更有甚者,他们将身子在路上的塘灰里一滚,再从人群中间穿来穿去,逗得大人们哄场大笑。有些调皮鬼,还会故意向穿戴新鲜的女人身上又靠又擦,不时惹得几声笑骂声。
求雨的队伍绕着庄沟,游上一周,回到出发地结束。说来也神,求雨后的两三天内大多会有雨下。也不知由于季节关系,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有时,因长期干旱,天气炎热,浑浊的水中严重缺氧,早上,河中浮上来吸气的鱼嘴,一排排,一片片,稍有惊动,忽然沉没。一眨眼,鱼儿又从别处探出头来。孩子们用筛子到水里捞小鱼小虾,中午回家蒸了吃。
有一年,久旱不雨。清晨,庄沟里雾气腾腾,突然有人大喊:“不得了,过虾儿阵啦!”我同小姑母跑到河边一看,手指头大小的青虾成群浮在水面,捉虾的大人小孩都蹲在水里,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捕捉虾子。捉着捉着,忽然,奇迹般一只虾子也不见了,抬头一看火红的太阳已从东方破土而出,透过林荫将一片金光洒到河面上,众人收拾胜利果实,嘻嘻哈哈地各散回家。
虾儿们哪里去了?求雨,还是逃命?谁也说不清。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