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下
作者:曹红燕
松下,一老屋破了
几面屋墙都已垮塌
但门框还是立着
两扇木门还是关着
门环上套着的锁还是锁着
一日
一青年举起板斧砍破了那把锁
老者上前问砍锁为何
青年人说,砸破锁的"我执"
老者随手拾一根松枝重重地敲在青年的脑壳上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执”在心上,与锁何干?脑壳敲碎可能破否?这应该算是一个诗写的禅宗公案。“老者”自然是位觉者,以“打”破的方式点化青年,当然是否能使其开悟要看青年的悟性了。在禅宗公案故事里,这样以行为破执施教的范例很多,以诗的方式来呈现也是现代禅诗写作的一种尝试。诗人在前几行把老屋的残破和框架、门、锁的坚固作以对比,也有表达“执念深重”之意,一念之执坚不可摧,想要破执外力无用,仍需一念,心念一转,万法皆空,便无执可破。
冬天
作者:朱零
树叶掉了一片又一片
张眼望去
光秃秃的北方
荒凉和沧桑
树上已没什么可掉的了
最后
掉下一只麻雀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有和无一直是佛教哲学思想中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无和有之间轮回的,也就是从无到有,然后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无”不等同于空,它是相对于“有”的世界的客观存在。这首诗的禅意就在于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冬天在我们普适的认知里是衰败、凋零、荒芜、生机尽失的季节。但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笔锋一荡——树上掉下一只麻雀,这是“有”的实证和“无”的先决条件。冬天给人以荒凉、沧桑感是因为生机盎然的季节带来的感知上的对比造成的结果,而一只麻雀的掉落或者飞离又给原本光秃秃的北方带来希望和生命的气息,它预示着新生,也使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觉知。当我们认为山穷水尽时,常常会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一切皆是心相所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若本心随顺应景,则四季自有常态。
偶遇一位小僧尼
作者:林荣
在天宁寺
我的高跟鞋和她的平底布鞋银灰色僧衣相遇
她有清澈的眼眸
好听的声音
我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的长发
当我看到
她头上新生出的青丝
我和她,岂止隔着白发三千丈的
距离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感悟是从我“偶遇一位小僧尼”开始的。小僧尼“她有清澈的眼眸,好听的声音”,令人心生欢喜。小僧尼本来是剃光头的,“当我看到/她头上新生出的青丝//我和她,岂止隔着白发三千丈的/距离”,但现在她青丝萌动,像春天的原野,呈现出了小僧尼活泼泼的灵根慧命。同时,也暗喻了小僧尼尚有未断尽的人间烦恼。但毕竟,小僧尼是蓬勃的,了无无牵挂的,比起被俗事缠身的凡俗的“我”来说,距离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诗人只是这样写,恐怕这首诗也没有这么精彩了。精彩的是,诗人用“青丝”与“长发”的短长来比喻僧尼与俗众差距,夸张地化用了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名句凸显出“我”对佛、法、僧三宝的礼敬和爱戴。事理圆融,不露痕迹,生欢喜心!
长发也好,青丝也罢,都是无常幻生之物,幻生即会幻灭,都是无明假相。最重要的,是诗人看到了生起这个假相的不变的如来藏本性,并心向往之。
诗人诗、禅双修多年。援禅入诗,让这首诗摇曳多姿,灵慧生动,自然深受喜爱!

现代禅诗探索研究会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