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这个春节,河南春晚上的一支《唐宫夜宴》舞,让一群“唐朝胖妞儿”成功“出道”,圈粉无数,“大唐第一女团”名号当仁不让。短短一周时间,《唐宫夜宴》的视频就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

每年各大地方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都不少,《唐宫夜宴》到底为何能火“出圈”?其实就是缘于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动的当代演绎。
《唐宫夜宴》灵感来源于唐俑,节目最大程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包括妆容、服饰、仪态和道具,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唐俑这种艺术的古老魅力。

每个时代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有各种此起彼伏的风尚,而唐俑对这种时代风尚也有着生动的诠释。想了解唐朝的时尚密码?走,跟着小姐姐们走一遭吧。
“以胖为美”是误会
舞蹈演员对身材要求极高,而《唐宫夜宴》的创作团队却为“怎样才能胖得自然”伤透了脑筋,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胖萌”的唐朝姑娘,穿着宽大飘逸的唐三彩色样纱衣,一颦一笑,仿佛从古画中走出来,展现出别样的风韵。

如今,说起唐代的审美,人们总会想到 “以胖为美”,以至于“胖”成为了唐代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那些为减肥困扰许久的姑娘们只恨自己没能生在唐朝。
提到唐朝的“胖”,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名词叫做“环肥燕瘦”。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肥”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青睐,从而影响了唐人对美的追求。
然而事实上,在唐代官方史料以及唐人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关于杨贵妃“肥”的描写,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这里的“丰”,可以理解为丰满,而绝非胖。再者说,杨贵妃也是个擅长歌舞的女性,大约并不至于肥胖。

仔细审视出土的唐女俑形象,我们会发现,以清瘦为特点的唐俑普遍存在,尤其是唐初,修长类型几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说丰腴形象为杨贵妃开创,杨贵妃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事实上早在杨贵妃出世之前,女俑中已经充斥了丰腴形象。

唐代女俑的形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呆板清瘦型、修长匀称型、丰腴圆润型、臃肿厚实型和病态纤弱型。第一类呆板清瘦的女俑主要在唐初高祖至高宗时期,反映了唐初以清瘦为主的审美取向。实际上,在唐以前,女性主要是以纤瘦为美的,汉代的纤弱清瘦之风在魏晋时期依然盛行并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作于贞观十四年的《步辇图》中几位为太宗抬辇、举扇的宫女被刻画得极为精细,身材纤瘦婀娜,从绘画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对女性体态的审美取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整体观察唐代不同时期各类女性形象后,艳丽、端庄、干练、俊俏、华贵并充满朝气,才可概括为唐代的总体审美风尚,“说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以讹传讹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则表示,唐代审美标准是开放多元的,以胖为美只是其中一种审美风尚,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壮硕长白即身材丰满匀称、身形修长、皮肤白为美。
“男友风”早就开始流行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认出,《唐宫夜宴》中演员们服装配色不就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配色吗?唐三彩的配色主要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蓝、黑等釉彩。将绿色、黄色定为主色调,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色,演员们穿起来,艳丽又不俗气,满满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唐代女俑的服饰最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齐胸襦裙,二是胡服,三是男装,舞台上演员们所穿的就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襦裙。唐代襦裙装样式多样,仅襦衣的领型,就有圆领、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以及各种形式的翻领。
唐代裙的色彩也很丰富,以大红色为多,处处透着自信和大气的盛唐女性将色彩美学玩到了极致,艳丽的撞色搭配美得不像话,而且这些配色现在穿也一点不过时。比如这个犹如超模定点造型的三彩釉女俑,蓝绿相近冷色搭配,一条黄色披肩直接点亮全身造型,极有韵味。

唐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皇族本身也具有少数民族血缘,所以胡人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在中原地区被效仿,正如唐代元稹在《法曲》中所描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现在出土的大量陶俑中,头戴浑脱帽、窄袖紧身、腰系革带、脚穿胡靴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女性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中唐以后,胡服风气逐渐消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又盛行开来。

现代女性穿衣的“男友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曾流行过。初唐、盛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穿男装的女俑,她们笑容自信,酷感十足,穿男装无论在宫廷或贵族女性还是市井百姓都有出现。
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对这一现象有过叙述:“开元初,宫人马上着胡服靓装露面,土庶咸效之。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着文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男女异服的礼法在开放繁荣的唐代形同虚设,女着男装不仅公开化,而且生活化,易钗而弁之风自上而下传播甚广。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提到,这一时期女子喜好男装、戎装的习俗,尤其凸显了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历史事实。

高级版“丸子头”
说完了演员们的服装,再来看看她们的妆容和头饰。《唐宫夜宴》中的发型为改良版的惊鸿髻。所谓惊鸿髻,又叫惊鹄髻,是将头发拢至头顶,分两股绾成鸟展翅欲飞的样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称“魏宫人好画长眉毛,令作蛾眉、惊鹄髻”,可见惊鸿髻由魏文帝时期宫中少女创制,多展示女子的青春朝气蓬勃,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很受欢迎,如这位梳惊鸿髻的女俑,抿嘴带笑,看得出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从实物出土的唐代女性陶俑来看,她们的发型可以说丰富多彩,标新立异,让那些满脑子奇思异想的Tony老师们也自叹弗如。唐朝女子的发型有一百多种,比如双环望仙髻、单刀半翻髻、惊鸿髻、双螺髻、丫形髻、回鹘髻、峨髻、倭堕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其中以高髻所占数量最多,有的发髻竟然能高出面部两倍以上,可以说相当夸张了。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有发量的困惑,古代人同样为此烦恼伤身。梳这类高髻需要发量多,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有的干脆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或者“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原来,古人的发量也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这么“惊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妇女就用假髻装饰,到了唐代更是使用很广,就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也会借助假发来增加美貌,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也出土过糊纸,加彩漆绘画的义髻。

丨来源:北京青年报、中新网、环球网
丨参考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吴鹏 访谈
丨参考文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齐东方 访谈
丨参考文献:《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
丨参考文献:《中国丝绸通史》赵丰
丨参考文献:《唐代妇女服装与化妆》孙机
丨参考文献:《云鬓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马大勇
发布:申涛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发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本网只提供平台,不负侵权责任。所转文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祖国网聚焦中原新闻热线:1850107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