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本文对建于湖南省凤凰县南华山景区的凤凰博物馆做了“世界首座凤凰文化展示馆、中国首席凤凰文化体验馆”的定位;对该博物馆各单元所展示的的主要内容及展示方式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凤凰文化的“和美”精髓,和“炼古、容合、创新”的功能做了重点强调。
关键词:凤凰博物馆;策划;展示;和美;炼古;容合;创新
凤凰博物馆是香港启盛集团在湖南省凤凰县南华山景区投资修建的一个文化旅游项目。2010年1月,笔者接受聘请,出任凤凰博物馆首席专家、名誉馆长和总策划。
一.凤凰博物馆的定位
凤凰,简称凤,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鸟禽,和太阳、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的,具备尖喙、双翼,大多有冠、有羽、有爪、有尾等形象特征,和向阳、喜火、达天、秉德、兆瑞、高洁、喻情、成王等品性的神物。
经过至少八千年的演进和升华,凤凰与龙一起,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都可谓人文意义上的“龙凤传人”。
在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系列中,就内涵之丰富、功能之大小、影响之深远论,龙可以排在首位;接下来就是凤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龙文化的展示项目,已在浙江、甘肃、广东、广西、河南等地出现或正在修建之中,凤凰文化的展示项目却一直空缺。据此可以说,凤凰博物馆的投资修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把“和”作为做人的基本、立论的基础和理想社会的至高境界。而凤凰,正是“和”的产物,也是“和”的表征。道、儒、佛是中华文化的三根支柱。凤凰的容合对象大都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凤凰的出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种种动物和天象理解、尊重、敬畏、审美的结果,这便与道家强调的“天和”相一致;凤凰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身上就承膺着种种道德理想,如舍己献身、崇高尚洁等等,这便与儒家强调的“人和”相一致;凤凰源于鸟禽又高于鸟禽,既能在红尘中立足,又能飞至红尘之外,其能量和本领,来自人们解脱困惑、放飞心灵的愿望,这便与佛家,尤其是禅宗所追求的“心和”相吻合。
所以,可以说,凤凰博物馆,是中华和谐文化的形象展示地。
不仅如此,凤凰是还美的集合、美的体现、美的反映、美的化身。凤凰的容合过程,是一个美的因素被发现、被选择、被采纳、被综合、被升华的过程,即审美的过程。锦鸡的彩羽、鹰雕的巨翅、孔雀的靓翎、鹤鹳的长足、鸵鸟的高大,以及燕子的知春、天鹅的高洁、乌鸦的反哺、鸳鸯的匹俦……一个个美的因子、美的质素、美的单元,走出了它们的原本所属,走向了一个新的集体。
从形式美的角度看,凤凰符合对称、平衡、整齐、对比、比例、虚实、主次、变幻、参差、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其线条是流畅的,其色彩是鲜丽的,其声音是乐耳的,其形状是悦目的,其姿态是雅致的——或活泼、轻灵、奔放,或雄健、浑朴、昂扬。从内涵美的角度看,凤凰至少具备祥瑞美、新异美和崇高美。凤凰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
所以,可以说,凤凰博物馆,是中华审美文化的欣赏体验地。
这样,对凤凰博物馆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世界首座凤凰文化展示馆、中国首席凤凰文化体验馆。

二.凤凰博物馆的主要内容
凤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文物考古、历史政治、民间习俗、文学艺术、建筑名胜等众多领域,其丰富多彩的程度,远在龙之外的其他象征物之上。作为专题性博物馆,在全面展示凤凰文化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力求重点突出。
笔者按“起首篇:金凤来仪,天下和美;第一展:凤起东方——凤凰的起源,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关系;第二展:沧桑凤颜——凤凰的演变、发展、向域外的播迁;第三展:凤舞楚湘——凤凰与楚、湘文化的关系;第四展:百鸟朝凤——凤凰的神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第五展:七彩凤凰——凤凰与百姓生活,相关民俗、艺术;第六展:凤翥龙飞——凤凰与龙相伴共生、吉祥同福;不了篇:凤凰涅槃,新新不已——凤凰对phoenix的借鉴,中华文明在炼古、容合中创新”的方案进行了策划。
在“起首篇”中,对凤凰文化的精髓做了揭示和强调。指出:凤凰文化的精髓是“和美”。“和美”的凤凰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和美”的凤凰文化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在“第一展:凤起东方”中,首先对凤凰的起源进行了分析。指出:凤凰的起源与自然崇拜有关,是自然崇拜的升华。动物崇拜和天象崇拜是自然崇拜的组成部分。凤凰崇拜主要以动物崇拜和天象崇拜为基础,它来自动物崇拜和天象崇拜,却比动物崇拜和天象崇拜更集中、更神奇、更灵异,内涵也更丰富、更艺术、更审美、更富有象征意味。事实上,在凤凰形成之前,先民就开始了对鸡、鹰、燕、鹤、乌鸦、鹌鹑、孔雀、鸳鸯、天鹅、蛇、虎、龟、鱼等动物的崇拜,和对太阳、风、火等天象的崇拜。凤凰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将这些崇拜容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在一起的过程。
接着,分析介绍了凤凰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指出:按通常的说法,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是生活于黄河中下游的炎黄部落集团容合东方东夷部落集团和南方苗蛮部落集团的结果。伏羲、女娲是炎黄部落和苗蛮部落的远祖,炎帝、黄帝、虞舜是炎黄部落集团的首领,少昊是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而凤凰与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虞舜关系密切(如伏羲、女娲风姓,古时“风”与“凤”同,风姓即凤姓;炎帝是太阳神、凤凰是太阳鸟;舜帝曾化身为凤鸟等),又是东夷集团的图腾标志(少昊氏崇拜太阳、以鸟名官等),故可以说:凤凰和龙一样,是华夏族形成的伴随者班、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
再下来,以考古文物为证据,阐明凤凰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的形成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考古类型文化是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而在新石器时代的各个考古类型文化中,几乎都发现有原始的凤凰,说明凤凰伴随、参与、见证、标志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的重要文物有:距今达七千八百年的湖南高庙文化凤鸟纹陶片、陶器;距今近七千年的内蒙古赵宝沟文化凤型陶杯、陶尊凤鸟纹;距今达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凤凰纹器物;距今五千年以上的河南、陕西、甘肃仰韶文化凤纹彩陶;距今达五千年的内蒙古、辽宁红山文化凤形玉;距今四千五百年以上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凤形鬶;距今四千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骨刻凤字。
在“第二展:沧桑凤颜”中,首先按时间顺序,介绍、展示了自夏以来,历朝历代凤凰的演变和发展,说明生活在地球东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希望和期待、智慧和情感等等投注在了凤凰的身上。指出,夏商周三代的凤凰,与中华文明的雏型期相对应;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凤凰,与中华文明的基本成型期相对应;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凤凰,与中华文明的鼎盛期相对应;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凤凰,与中华文明的延展期相对应;近当代,尤其是当代的凤凰,则与中华文明再次走向兴盛相对应。凤凰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动态系统,它总是和中华民族前行的步伐相一致:秉赋时代特色,向着未来飞翔。
接着,介绍、展示了凤凰向域外播迁的情况。指出,凤凰文化是以两种途径传播到境外的:一是外国人到中国来,将凤凰带回他们国家;二是中国人到外国去,将凤凰带向世界各地。前者如丝绸之路开通后,来大汉帝国交往、通商、传教的波斯(今伊朗)、罗马、印度等国的使节、商贾、僧人;唐时的日本遣唐史,后世各代的商人、传教士、留学生等。后者如先秦时期江南的部分苗蛮人、百越人辗转南迁至今天的越南、泰国,有的还渡海到了今天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如秦时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到达日本岛的徐福,还有出使西域的汉臣张骞、班超、甘英,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清代始有的驻外使节、留学生、漂洋过海艰辛谋生的中国劳工,以及近、当代的各种移民,等等。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韩国、朝鲜、日本、蒙古等周边国家,自古以来和中国交往密切,中华凤凰文化也广泛地影响、渗透到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艺术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第三展:凤舞楚湘”中,着重揭示了凤凰与楚、湘文化的关系。指出:壮丽秀美的自然山水,艰苦荒蛮的生活环境,昌炽狂迷的鬼神俗信,漫漶盛行的巫觋风尚,使楚文化具有神谲、瑰奇、灵秀、浪漫、崇高、霸烈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凤凰的内在品性多有吻合,故楚人崇凤。
因古代湖南几乎一半都属楚地,故有湘楚文化实为一体之说。但也有“湖湘文化”的概念被学界提出。有人认为湖湘文化具有“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的地域特征;有人说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盘得活,霸得蛮”。综合各家观点,似可用“广汇百家,多元包容”、“不囿陈见,卓励敢为”、“经世致用,文野并举”来总结和概括湖湘文化。
无论怎么概括,凤凰都可以作为湖湘文化的象征:凤凰的取材对象是多元的,容合后却是有序的;凤凰可飞于天,可行于地,既可浪漫也能实际;凤凰具自新的品性,在需要献身的关头,壮烈敢为;凤凰起于草莽,却文彩焕然,抱济世之大愿,造福瑞于人间……
在“第四展:百鸟朝凤”中,着重揭示、阐发了凤凰的神性,以及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凤凰的神性可以用向阳、喜火、达天、秉德、兆瑞、高洁、喻情、成王来概括,这些神性,体现和反映了国人向往光明、追求兴旺、渴望超脱、敬重德贤、企盼吉祥、崇尚高洁、希冀爱情、赞慕卓越的心理。
如“秉德”:相传黄帝即位后,推行仁政,施恩于民,遂使天下归心,宇内和平,于是,凤凰成群飞来,落在帝宫东园的梧桐树上,久久不去。又传老子曾见孔子带着五大弟子在前面走,就问身边人:“前面是谁呀?”回答说:“紧跟在孔子后面的是子路,勇敢有力量;下来是子贡,有智慧;再下来是曾子,以孝出名;再下来是颜回,最讲仁义;走在最后的是子张,有武功。”于是,老子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凤凰。凤凰很有文采,爱戴圣洁,秉膺仁义,右边是有智的人,左边是贤明的人。”这是有名的老子以凤凰比孔子的典故。
凤凰之秉德,和人们对理想帝王、理想人杰的期待、褒赞、肯定相吻合,是人们敬德心理的反映。天上的百鸟之王是很好的,人间的帝王、圣人也应该是很好的。反过来,人间的帝王、圣人只要有德于众生,天上的神鸟就会喜欢他、追随他,特别眷顾他、保佑他,所谓“德至鸟兽凤凰翔(《易经·系辞》)”“恩及羽虫凤凰翔(《春秋繁露》)”“上感皇天则鸾凤至(《春秋感精符》)”“天枢得则凤凰翔”(《春秋运斗枢》)”“国泰民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宋书·符瑞》)”,等等。
再如“兆瑞”:作为“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鸟禽之长”,凤凰“五色备举”,戴德膺仁,品性高洁,因此,就有了兆示祥瑞的神性,“见则天下安宁”“有明王太平乃来”“鸣于有道国,出则天下平”。古籍上多有“其政太平,凤凰集于苑林”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可以反过来理解:“凤凰集于苑林”就兆示着、昭应着“其政太平”。
相传西周末年,幽王无道,民不聊生,陕西关中一带遭旱魔肆虐,烈日当空,田地龟裂,老百姓呼天抢地,苦苦挣扎。一对凤凰飞过此地,眼见世间凄惨景况,仁心大动,决心寻觅一眼甘泉,为老百姓解脱苦难。它们在一个荒坡上,发现了一团湿润的泥土,就落下来,爪刨嘴啄,湿土揭去,清泉涌出,尝一尝,甘醇甜美,竟如醴酒一般。甘露般的泉水挽救了众人的生命,流进了众人的心田,大家感念凤凰的恩德,就将此泉起名为“醴泉”。这就是“礼泉”县名的来历。现在的陕西省礼泉县西北方向,有一座凤凰山,据说就是凤凰当年落脚憩息的地方。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府银川又称“凤凰城”。相传古时有一只美丽的凤凰从南方飞来,使六盘山披上了绿装,使贺兰山变成了青山。从此,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各族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宁夏川变成了鱼米之乡、塞上江南。后来异族入侵,为了保护广大的老百姓,凤凰变成了一座城:银川老城古楼,是凤凰的头;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条腿;而从新老城之间穿过的尹家渠,则是由凤凰的血冲出来的。古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山西的大同,广东的顺德、连江,辽宁的凤城等,都有“凤城”“凤凰城”之称,其得名的原因,与银川类似。
凤凰之兆瑞,显然是国人求吉祥、求幸福、求安康、求顺遂、求兴旺的心理的反映。
在“第五展:七彩凤凰”中,通过对凤姓名、凤饮食、凤歌、凤舞、凤剧、凤舟赛、凤画、凤诗、凤词、凤语、凤书等的介绍,着重说明凤凰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指出,凤凰文化广泛深入、丰富多彩地渗透、体现于各个领域、各种场合,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第六展:凤翥龙飞”中,从龙凤同源、龙凤配合、龙帝凤妃、龙凤呈祥四个方面,揭示了凤凰与龙相伴共生、吉祥同福的关系。
所谓龙凤同源,是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纹”,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年;最早的“凤纹”,出土于湖南省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八年;最早的“龙凤纹”,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距今近七千年。这几件珍贵文物足以说明: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且差不多是同步的。
所谓龙凤配合,是说从新石器时代起,龙凤就呈现着互相对应、彼此配合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至今依然。指出,龙凤的对应、配合,是古人阴阳观念(相克相生、对立统一、彼此消长,依存共处,互补转化)的形象化或意象化。
所谓龙帝凤妃,是说龙凤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自洽系统,一个是作对应的系统。自洽系统是有阳有阴、有雄有雌的,所谓雄龙(阳)、雌龙(阴)、凤为雄(阳),凰为雌(阴)。
一旦作为对应的系统出现,就发生了一个转化,即龙由原来整体上呈阴(龙的容合对象主要是蛇、鳄、鱼、蜥等动物,及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其动物多为喜欢阴凉、潮湿,且善于隐藏的“水物”“水兽”;其天象也是和阴雨有关之象,这就导致了龙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或“阴”气很重的)转化为呈阳,凤由原来整体上呈阳(凤的容合对象主要是鸡、燕、乌、孔雀等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故有“阳鸟”“阳禽”之说)转化为整体上呈阴。这个转化,大约是从秦汉时期,龙具备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开始的。其起始标志是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10年)让妃嫔戴凤钗、穿凤头鞋;其被确认的标志是宋光宗(公元1147年至公元1200年)李氏皇后的“黑凤”之瑞征和“凤娘”之称谓。
期间,公元前80年,汉昭帝刘弗陵以“元凤”为年号,这是凤文化由民间文化上升为官方文化的标志;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文化由民间文化上升为官方文化的标志。
帝王比龙之后,龙的地位日益显赫,至宋以后,竟屡屡出现皇家垄断龙,尤其是“五爪大龙”的情况。相比龙之盛荣,凤的光彩差一些,使用的数量,出场的机会,被垄断、被神秘化的程度,都比龙少得多、小得多。这种情况从秦汉开始,至明清为盛,以至于辛亥革命后仍余续不断。其间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果女性主宰朝政,凤的地位就会被抬到一个高度。如唐代武则天主政时期,和清代慈禧太后主政时期。
所谓龙凤呈祥,是说龙凤对应、配合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和谐、爱情幸福、婚婚美满。尤其近当代,龙和凤作为帝王、帝后象征物的年代已成历史,人们更多的是将其视为“吉祥物”或“吉祥符号”。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民俗事象。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凤胎”“龙凤婚宴”等。
在“不了篇:凤凰涅槃,新新不已”中,首先对阿拉伯传说中的神鸟——phoenix(可音译为“飞尼可思”),和西方文化普遍接受和欣赏phoenix,认为phoenix是不朽和再生的象征的情况作了介绍;接着,介绍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根据相关资料,将中国的凤凰和phoenix嫁接、融会在一起,创作出了著名的诗章《凤凰涅槃》的情况。指出:中国凤凰与phoenix的结合,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传承、锤炼、弘扬中国文化精华;兼容、吸纳、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不断地自我更新、自主创新。简言之:炼古、容合、创新。强调:炼古、容合、创新是凤凰的功能,也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功能。和美的中国凤凰在炼古、容合、创新中继往开来,飞向世界;伟大的中华文明在炼古、容合、创新中千秋永续,新新不已。

三.凤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
对凤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和将会产生的效果,笔者提出了“图文物影景,声光电动控,视听触参拟,感理碰交升”四句话。
所谓“图文物影景”,是说有图片展示(五百多幅),有文字说明(六万七千多字),有实物陈列(一千多件),有影像放映,有景观设置。所谓“声光电动控”,是说有声音传响,有光线照射,有电子设备,有运动装置,有数字控制。所谓“视听触参拟”,是说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参观者可以参与,可以模拟。所谓“感理碰交升”,是说通过上述方式,使观众的知识视野、审美意识、文化精神,在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交融中,得到拓展和升华。
在凤凰博物馆中,有多个项目,体现了上述要求,如——
1.百鸟朝凤: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影像合成、多媒体展示等技术手段,置超宽大屏幕,播放专门制作的《百鸟朝凤》等影片,在亦真亦幻中展现凤凰的诱人魅力,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觉震撼。
2.画凤点睛:游客可通过多媒体触摸屏,为三维立体的凤凰点睛,点睛后,凤凰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飞翔于天,并能开口说话、唱歌,与游客交流。
3.吹箫引凤:采用电子声控、数控技术,置一洞箫,参观者可上前吹奏,若吹出声来,旁边即有一对美丽的凤凰即席跳舞,吹得越动听,凤凰的舞姿越优美。
4.乘凤凰,游天堂:采用先进的电子飞毯技术,设计、安装多媒体合成表演系统,让参观者体会乘凤凰,游天堂的美妙意境。
(原载《文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
庞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