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是一道风景 坚守是一种担当
——写在《宝安风》出版300期
舒欣
时间是一条奔流的河,我们曾经(不但是曾经而且现在仍然)都是站立河岸的那排杨柳。2020年深圳建市四十周年,深圳内刊以文化的身姿,群体的影像站立在深圳河岸近30年。站立是一道风景,坚守是一种担当。
1994年创办的《宝安风》出刊300期了,在深圳企业内刊界与《宝安风》前后出道的《万科》、《金地》曾经被民间称谓深圳内刊“三剑客”,其它二剑客已归隐多时了,唯有《宝安风》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站立着 、坚守着。这不是顽强的站立,也不是最后的坚守,这样的站立和坚守彰显宝安企业高管领导对文化的认知,义利并举。
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相存相依,没有企业文化的托举企业品牌就是浮在空中的旗幡,无根无基。“万科企业”与“金地企业”都是深圳响当当的地产品牌企业,当年的《万科周刊》、《金地月刊》都是托举企业品牌升起的优秀内刊,它们为企业而生,因企业而归隐,纵然让人想起了《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的表达的形式,是企业价值观的宣读,它应该是一个品牌企业的成长史志,而不是某个历史时段的应景文字和文化秀场。前几年资本市场的“宝万之争”,让我们看到万科文化的强式和颓式,也看到宝能文化知耻而奋进。深圳市委原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曾著书《文化是流动的》中谈到,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特性,决定了一个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深圳企业内刊文化曾经风靡全国,它是深圳“文化沙漠”土壤里生长出的奇花异果,内敛的芬芳飘远到了皇城根下未名湖畔。深圳企业内刊曾经人才辈出,书香四溢。都说《万科周刊》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宝安风》何尝不是卧虎藏龙之地。《宝安风》曾经也吸纳造就了一批青年才俊—老莫(张凤春)《骂遍天下》锐气冲天;张信东从公开媒体人到《宝安风》插队落户、又重归媒体气宇轩昂;李志强从《宝安风》到中国人民保险又转战中国太平保险步步登高;唐学鹏从《宝安风》走向了《南方周末》;宋军如今是宝安集团宁波公司董事长;夏有章是宝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马应龙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宝安风》主编宝安集团宣传部副部长李志红来自原《深圳法制报》⋯⋯。这一切源于宝安集团的文化,广纳贤才,这一切源于原宝安集团宣传部陈昌华部长(原深圳市出版业协会副会长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会长)伯乐相马识马赛马的人文精神。中国宝安集团是1992年中国资本深圳上市老八家公司之一,有令人称道的历程,在中国资本市场纵横捭阖。宝安集团领导有开放的心襟,支持文创产业,在陈昌华老部长的带领下顺潮流而湧动,投资拍摄打进好莱坞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创办“中国企业报刊网”,主办《企业家》杂志,编辑出版《中国企业报刊大全》等等。
深圳内刊特别是企业内刊是深圳历史的见证者,书写者,创造者。历史睡了,时间醒着。深圳建市40年留下许许多多的脚印,许多脚印被时光所覆盖,我们会时常想起《万科周刊》那个充满“企业视角,人文情怀”踌躇满志的岁月,内刊人的自信和荣光都写在脸上。我们默认归隐者的归隐,我们赞赏坚守者的坚守。深圳内刊不能只停留在睡着或醒着的历史进程中,深圳内刊最具意义的人文景观,就是创新进步,凤凰涅槃。
(舒欣 深圳市出版业协会 秘书长 ,资深媒体出版人)
2020年12月2日于深圳
宝安风吹三百期
陈昌华
写下这个题目,恰逢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四十周年。当《宝安风》现任主编李志红约我为宝宝风三百期写篇纪念文章时,蓦然回首,我在宝安集团22年的职业生涯以及宝安风的办刊历程,不禁感慨万千。虽不能和那些久负盛名、正式出版的大牌杂志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份办了27年出版300期的企业内刊,也确实有些沉淀和积累了。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办一份企业内报或内刊,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但要办好、办得长久绝非易事。它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老板的需要。一个一流的企业,未必能办出一流的企业内刊。但一份一流的企业內刊,必然出自一个一流企业。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自然规律,也是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辯证关系。宝安风也不例外,正是与宝安集团一以贯之的全力投入和董事局陈政立主席厚爱有加的支持分不开的。
好风凭借宝安力
提起宝安,老深圳人都清楚,宝安泛指改为宝安区的老宝安县。还有一个宝安就是深圳老八股之一的老牌上市公司,早已更名为中国宝安的深宝安。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概括:“没有宝安,就没有深圳,这里的宝安,指的是深圳市的前身——老宝安县;没有深圳,就没有宝安,这里的宝安,指的是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深圳这块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土生土长的中国宝安集团”。之所以有点像说绕囗令似的老生常谈,并非是玩文字游戏,实乃宝安县和深圳市 ,深圳经济特区和中国宝安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3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第三年,也是深圳建市第四年。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之东风,这年的7月8日,中国宝安集团的前身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宣告成立。七月25日,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了招股公告,成为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1年,宝安股票上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股票上市公司。紧接着又接连创下控股上海延中实业等九项新中国第一。
我是在1993年9月宝安集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后不久,加盟宝安集团出任了主持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新官上任三把火。我的第一把火,是组织实施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11家大报推出的“全国诚聘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11家大报,11个整版,在全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和反响。应聘的信函如雪片一般飞来,当时的集团发展研究中心招了八名博士,接电话的也是一个北大硕士,成为企业津津乐道的经典话题。我的第二把火是,配合时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的张胜友牵头撰写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在光明日报连续20个整版推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全国诚聘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遥相呼应。我的第三把火就是向集团高层领导建议,创办一份企业内刊。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1994年元月,宝安风正式创刊。创刊伊始,没有选好刊名,就先启用了宝安集团的企业名称作刊名。出了几期后,才改为了宝安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东西南北中,深圳有个宝安风。宝安风就这么刮了起来。而且越刮越远,越刮越久。至今已办了27年,出了300期。跟当年名噪一时的万科周刊和之后的金地,成为深圳企业报刊界的三剑客和前三甲。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宝安风吹三百期,好风凭借宝安力,真是名副其实。如果没有中国宝安集团连创九项新中国第一的东方辉煌,没有从“一大中心九大总部”到“地产、医药、高新技术”的三驾马车,再到主打高新技术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没有深圳老八股硕果仅存的中国宝安(其余个股或早已改换门庭,或早已几度易手。或早已名存实亡),又何来一直坚守至今的宝安风。
回望来路,宝安风的第一任主编是时任宝安集团总经理的陈政立先生。他并非是只挂虚名,创刊伊始,他就提出了“内刊不办则已,办就要办出一流”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他管理企业一贯追求卓越理念的延伸。创刊三期之后。他就不再挂名,但他对宝安风的重视一以贯之。当年编辑部招人。他授权我们,应聘者的个人资料不必通过人事部,直接报送他进行审批。长期以来,他对于宝安风的考核指标,就是深圳企业报刊的前两名。众所周知,深圳有那么多著名的企业,也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内部报刊,要想在这个优秀的圈子里脱颖而出,绝非易事。这就颇有点逼上梁山的意味。最初的那个阶段,我们如履薄冰,使出了全身力气。招人,改版,约稿,加班。折腾的不亦乐乎。终于在深圳的企业报刊界办出了自己“经营智慧、管理人生”的财经特色。长时间在深圳和万科周刊并驾齐驱,乃至在全国的企业报刊界,也拥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名列前茅的一席之地。陈政立主席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以及民建中央副主席的那些年里,每年到北京开全国两会。他所在的经济组,常有一些经济界的专家代表和权威人士,对我们这本小小的企业内刊宝安风,关注有之,赞赏有之。开会回来,有时他也给我们吹吹风,鼓鼓劲。对我们这些办刊人而言,着实松了一口气,感到莫大的欣慰。
说到对这份刊物的领导艺术,陈政立主席还有一个绝招。向来不对怎么办刊指手划脚。但在每期出刊之后,他总要评头论足,进行敲打。经常让秘书传达一些“好文章怎么少了?有些一般化”的话来,令我们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老莫曾发出过“老板是内刊第一读者”的感叹,就是由此而来。企业顺风顺水时如此,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同样如此。曾有一度企业被ST,管理层也有人提出砍掉宝安风,以节省经费共度难关。但陈主席没有理会,仍然要求我们坚守阵地,办好刊物。正是在共克时艰的那段时间,宝安风却越办越好,成为了那个阶段宝安集团的一抹亮色。宝安风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不仅得益于他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对刊物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他是一个做学问的文化人。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学习。著书立说,出版了《如何实现企业资源增值》《道论》《新理论新实践新世纪》等多部专业论著。以及《诉说》等三部歌词集。以至于不少员工都大为感慨老板的时间哪儿来的。
对我个人而言,我能从当年一个下海的公务员,转变为一个商海中的企业白领,也是得益于宝安集团的企业熏陶和宝安风的职业历练。无论我先后出任集团宣传部部长品牌部部长,还是兼任唐人文化、唐人广告两家二级公司老总,宝安风一直陪伴着我的职业生涯。从杂志主编到杂志社社长,再到深圳企业报刊协会会长。我都和宝安风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宝安风的卷首语。2013年,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常青藤》,就是我在宝安风写作的大量卷首语和随笔的结集。印刷5000册,全部售罄。标志着我由一个公务员,到一个企业白领的成功转型。其中的甘苦滋味。也是一言难尽。
宝安代有人才出
套用球王贝利说过的一句名言,最好的进球是下一个。依我多年办宝安风的体会,和跟深圳企业报刊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经验,我认为更好的内刊就是下一期。也就是说,办好内刊的关键,在于不断改版、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这个16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核心还是要有一个合适、称职、敬业、专业的主编。只要有了精通此道的内行人,何愁办不出像模像样的内刊。宝安风前前后后、进进出出那么多主编,就是佐证。
宝安风创刊后,我曾经招过二级作家,招过大学校报主编。也曾招过一些学文科的,干新闻的,懂财经的。实践证明还是干新闻的,懂财经的文理兼收者,更管用。
一开始,我曾经试行过责编轮流坐庄制。早年的王玉玲、熊考核、李宁太、周小荣,都曾当过责任主编。表面看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却难以形成合力和优势。缺乏连续性和一贯性。
之后二张(张凤春、张信东)的加盟,使刊物真正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笔名老莫的张凤春,这个南开大学的双学士,证券时报的资深记者。不愧是久经沙场的专业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的到来,使宝安风的游击模式,很快进入了专业的正规流程。刊物版块化,版块专栏化,专栏连续化,很快声名鹊起。他跟张信东珠联璧合,刊物办得令人耳目一新。一份企业内刊,竟然吸引了胡占凡(后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方向明(中青报著名记者)王安(著名专栏作家)谢百三(著名财经学者)等一大批专业高手,在宝安风开设专栏,令全国新闻界企业界的同行刮目相看,好评如潮。这就叫合适的事,还得找合适的人干。老莫后来还创办了中华企业报刊网,离开宝安后做了华强上市公司总助。张信东到《新财富》杂志当了主编。
接替二张的是小夏和小唐。小夏叫夏有章,是武汉大学的文科生。小唐叫唐学鹏,是安徽财经学院学财经的。他俩文理搭档,配合默契。一个做企业内部的卦面专题,一个做社会外部的封面专题。内外结合,全面开花。行内人都知道,这类封面专题从策划到撰稿,再到编排非常不容易,是真正考验编辑功力的试金石。那一时期的刊物,每期两个专题。分量重,时间紧,组稿难。两个年轻人后生可畏,全力以赴。把一份内刊玩得滴溜溜转。小夏现在当了马应龙上市公司的老总,小唐后来去了南方周末。
夏唐之后是宋军。他两进两出宝安风,接手后对集团发展战略演变的思考,和对集团资本经营案例的系统梳理及深度报道,得到了企业内外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自然也得到了陈政立主席的首肯。他曾对此类专题文章做过专门批示。要求宝安风再接再厉。宋军在位时,我们还曾经准备收购湖北的公开杂志《企业家》。达成合作意向后,宋军被派到了武汉准备接管。期间还编选过几期企业家杂志。终因当时新闻出版法规不允许企业主管主办的政策所限,功亏一篑,铩羽而归。宋军在集团转行后做了宁波拜特公司的董事长。
紧接着是张结和冯至亚的接手。他俩在编辑宝安风的同时,还编了反映宝安地产的《宝安联盟》,是宝安风的姊妹刊。俩人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后者全彩,设计印刷都很精美,受到宝安地产客户的欢迎
。
再接着就是二李的联袂合作。小李是李明峰,有些文弱书生的气息,颇有文字功底。大李是李志红,现在是主持工作的品牌部副部长兼宝安风主编,挑起了大梁。如今的宝安风,人手没有全盛时期多,还担负着宝安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责编兰蕙,身兼两职。品牌部还肩负着品牌、公关等诸项业务。从上到下,由里至外,真是忙得够呛。但志红约我写这篇文章时,自我打趣道,虽然很忙,却开心着。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掐指算来我下海深圳,打工宝安已有27载。虽早已退休,离开宝安风也已多年。但宝安风留给我的烙印之深,仍然难以忘怀。这次借宝安风出刊300期,再来一次温故知新,老调重弹。在此还是重复一句:谢谢陈政立主席,谢谢宝安集团,谢谢宝安风。
2020年11月26日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