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 》
文/易 之 中
读!有声读,也有默读。“口读”是有声音的,所以又叫声读。“心读”是无声音的,所以又叫默读。今天的读诗,除了特殊场合用声读之外,基本都是用默读的。既然是用默读来读诗,既然是用心去读诗,那问题就来了。如何读平仄?平仄是一种声调,平仄的声调,只能用声读,用口读,才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果用默读,用心读,是产生不了平仄的“音响效果”的。用心读,用默读的方式去读诗,只能读字音与字义,是读不出声调与音律的。既然用默读是读不出声调与音律的效果,那诗的平仄又有什么作用呢?

唐诗宋词是写来读的,而且是写来口读的,不是写来默读的。虽然是“读”,但古代的“读”与今天的“读”,又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今天的“口读”,是指朗诵与朗读。古代的“口读”,是指“吟”与“咏”。朗诵与朗读,对于诗与文,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分别的。但吟与读,咏与诵,那又是有区别的。古代的文,是读与诵的,但古代的诗,却是吟与咏的。什么是吟与咏?吟是呻吟,是一种叹息。咏是歌唱,是一种抑扬顿挫地念。唐诗宋词的吟咏,就是半吟半唱,边吟边唱。朗诵朗读,是读不出平仄,读不出声调与音律的,只有吟与咏,才能读出平仄的声调与音律的效果的。

今天的电台电视去朗诵与朗读唐诗宋词,是产生不出古代的“音响效果”的,而只能是现代的“音响效果”的。只有民国时代的私塾中,那些私塾先生的摇头晃脑,时儿高吭,时儿叹息,有时呻吟,有时激昂的读诗方法,才是标准的读格律诗的模式,才能读出平仄的韵味,才能读出平仄的声调与音律。例如,“读平仄”,只能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语调平稳,没有起伏。但“吟平仄”,会有高低长短的声调出现。平平(低调)仄仄(高调)平(短声)仄仄(高声)。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本文的结论:既然连读平仄的方式都渐行渐远了,都基本消失了。那写平仄诗,还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诗是写来朗诵的,那再去写平仄诗,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诗是写来默读的,那再去写平仄诗,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大家都只会去“读诗”,今天,大家都不会去“吟诗”。那再去写平仄诗,又有什么作用呢?平仄是用来“吟”的,不是用来“读”的。如果是去“默读”,平仄就更是毫无作用。今天,应该与写平仄诗说声再见了。
202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