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侄儿要参军了,今天回家看看。
这消息,不亚于侄儿当年被大学录取。
侄儿是前年被高校录取的。认识侄儿的人简直不敢相信。以前成绩并不理想的他,竟能考上二本院校。但事实就是事实,不容置疑。从此,所有的亲戚朋友,对侄儿都刮目相看,觉得这娃子肯努力,有股子后劲。
兄弟和弟媳作为父母,自然更是喜上心头。只不过当别人夸侄儿时,他们总是说“他那水平,还不是瞎猫逮住死老鼠,冒碰上哩”。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辛辛苦苦供他上学,值!娃子不赖,让爹妈在人前露脸啦!
侄儿学的是最时兴的现代专业。父母多么希望他能成为新型技术人才,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只盼着,他能早日踏进科研单位,实现梦想。只盼着,他能锦衣还乡,迎接乡亲赞许的目光。
而今,他竟“投笔从戎”,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大学生士兵。爹妈劝都劝不住,真不知道这孩子咋想的。咱又不是没钱供你上学,你咋一定要参军呢?这娃子!
想归想,说归说。事实是,两天后,侄儿就要入伍穿上军装。趁着还有两天时间,侄儿从学校回到家,告别家人,告别爹妈。
在侄儿回到家的那天晚上,姑来啦,姨来啦,舅来啦,叔伯大爷都来啦。人,挤满了一屋。大家都想着来看看娃子,给娃子交待几句话。

姑说:“你爸本来想着,叫你学上出来参加工作。可你一心想当兵,只好依着你。按说干啥都中,只是不管到哪里,都得好好干,打拼出一片天地。行行出状元嘛。可不能让你爸妈失望,要给咱家争光啊”。
姨说:“听说当兵回来,还照样能上学。可是,恐怕几年以后,你学过的那些东西,差不多都忘净啦。不如,你到部队考个军校,再多学点知识,以后也许用得上”。
舅说:“你既然想当兵,就得准备吃苦。军队不比一般,要求可严格啦。这是你自己选的,再苦,也要坚持,再受症,也得忍住,到啥时候都要顶住。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
大爷说:“你考上大学那阵子,已经给咱村里争光啦。这回又在大学报名参军,当大学生兵,更加光荣啦。到部队带把劲,干出点名堂,给咱村再添点光”。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个拍拍侄儿的肩,那个拉拉侄儿的手,交代不完的话语,表达不尽的祝福。
弟弟,侄儿的爸,慌忙泡茶水,削苹果,砸核桃,剥花生,取香蕉,放桔子,忙得不亦乐乎。嘴里说着:“坐,你们都坐”。“你们吃,说着吃着”。

弟媳在灶房给花生仁过油。还炒了几盘拿手菜,又取出两瓶酒,为款待各位亲戚朋友准备着、忙碌着。
一会儿,大家一起坐下来,让侄儿坐在中间。一伙人,边吃瓜子边聊起来。问侄儿怎么报的名,问体检有啥问题没有。问学院怎么安排的,问什么时候换军装。问在哪里集训,分配到哪里啦,什么兵种。众星捧月一般,围着侄儿,仔细询问。千叮咛,万嘱咐,都希望侄儿在部队勤学苦练,成为一名坚强的军人。
大家在说话的时候, 作为母亲,弟媳在儿子的卧室里,正整理着儿子从学院带回家的衣服鞋袜。这是儿子过罢年上学时,母亲给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现在用不着穿啦,马上就要换上军装。看着眼前这些衣服,想着从小到大为儿子操的心。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却要鸟儿出窝,离家出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几年里,也许再也见不到亲手养大的儿子。也不知他在部队里受了受不了。有个头疼脑热,有人照看没有。想着想着,就像谁抢走了她的心头肉,不由得掉下了眼泪。平常总是羡慕军人威武雄壮,怎么轮到自己的儿子,竟舍不得啦呢?
侄儿的小姑,想帮嫂子收拾收拾。进屋一看,嫂子正在抹眼泪呢。“哎呀,嫂子,你怎么哭啦”?她这一喊,大厅里的人都听到了。大家慌忙赶过来解劝:娃子参军是好事呀。凭着娃子是大学生,到部队一定会有所作为。有什么舍不得的。快别哭啦,该高兴才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弟媳慌忙擦干眼泪,揉揉还红着的眼,脸上强装出笑容。说声“你看我,也不知道想到哪儿啦”。便随大家又来到客厅。

听说母亲哭了,做儿子的,忙拉着爸来到妈跟前。爸说:“你这人,真是的,没出息。哭啥哩,叫大家扫兴”!侄儿忙说:“妈,我又不是小孩子,我能照顾好自己。有啥事,战友们也能相互帮忙。你放心,我到部队一定好好干。不信,你等着看,再过两年,一个雄纠纠、气昂昂,戴着军功章的儿子,就会站在你眼前”!说着,还俏皮地打了一个立正,敬了一个军礼。於是,大家笑了,妈妈也笑了。客厅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半天没有说话的姑夫,一开口,便掷地有声:“如今军队中,武器都是现代化。文化深的大学生,才能很快掌握先进武器。大学生兵,才能更好保卫国家。娃子走这条路,好!我支持!一定会有出息的。不是说“你不扛抢他不扛抢,谁来保卫国,谁来保卫家”吗!
姑父的话,受到大家一片称赞。
夜深了,人们陆续散去。不知道儿子又和父母亲说了点啥。
第二天,侄儿挥着手,踏上了新征程。看不见侄儿坐的车啦,才发现弟媳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晶莹的泪珠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