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范进通)为持续推动教育整顿活动深入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积极营造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氛围,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推出“建党百年讲好警察故事”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英模,学习英模。

潘丹勇 男,46岁,现任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洛龙分局副局长,他在社区民警岗位上工作了10年。10年中,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身兼多项职责,把社区当成家、把群众当亲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织密社区防范网络,拓宽服务群众渠道,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具体行动,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爱戴。
他是居民的“暖心人”
去年年底,潘丹勇走上新岗位,工作内容多了不少:负责洛龙分局法制、巡防、信访、派出所等工作,但一有空他还是会到定鼎门社区警务室,到各小区走走、看看,问问群众有啥难处。
张阿姨家庭困难,想找份工作;李女士的孩子从老家随她来打工了,想找个学校……这不,春节过后,潘丹勇四处奔波为她们解决难题。
“社区民警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每天群众找我反映问题,寻求帮助,都是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有的群众可能一辈子只找我一次,所以我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找到我的群众都满意。”这是潘丹勇对社区民警这个岗位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天天入户走访调查,下笨功夫、花大力气,勤走百家门、遍识百家人、熟知百家情。就这样,他慢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大家总爱找他唠唠家长里短,他不仅掌握社情民意,还熟识了社区居民,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潘丹勇身上装着一个小本子,那是他对辖区内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需要特殊照顾人员的登记本,每月进行电话回访和上门走访,定期帮助他们干些家务。

从2010年开始,他坚持了10年。居民家里水、电、暖气出了问题,他会找人来修;老人们谁的身体不舒服,他也总是挂在心上经常询问;老人们心里有话想找人说说,也都愿意找他。社区里,谁家有大事小情都找他帮忙,他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帮忙。
刚到定鼎门社区工作不久,有一次潘丹勇到辖区80多岁的张玉荣老人家中走访,离开时随口说了句:“阿姨,有事打电话。”
“放心吧,我记着你的电话呢。”老人一边说一边颤巍巍地拿出一个药盒子,里面放着老人每天要吃的十几种药,药盒的最上面放着潘丹勇的警民联系卡。
社区不少老人把潘丹勇的联系方式放在手边,就是为了能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找到他。
“他就是我们的‘常备药’,还是‘速效救心丸’。”有老人这样评价他。
他是社区的“安全员”
每到夜晚,定鼎门社区的各个小区,都有电动巡逻车不间断巡逻,曾经的高发案社区如今也变成了安全小区。
“小区配备电动巡逻车离不开潘警官的奔波,他为我们的安全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辖区居民说。义务巡逻队、飞线治理、矛盾排查化解、楼院消防站等,凡是与大家安全相关的,都有潘警官的身影。
刚到社区工作,侵财案件多发。潘丹勇走访调查后,先在一个小区试点组建了一支电动车巡逻队,说服物业出资购买了两辆带警灯的电动巡逻车夜间巡逻,这一举措很快产生效果。随后,他及时向其他小区推广,并把各个小区的人员、车辆整合起来,成立义务巡逻车队,在各小区之间巡逻互助,既震慑了犯罪分子,又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为电动车充电的飞线是困扰很多小区的治理难题。如今,定鼎门社区每个小区都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既方便又安全。
潘丹勇一方面通过增加夜间巡逻频次,将飞线拔掉,并将工作情况发至社区的微信群,逐步培养居民安全习惯;另一方面指导物业在小区引入充电桩,疏堵结合,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得到了居民的支持。

为了收到更好的防范效果,潘丹勇将辖区所有技防资源进行整合,将各居民小区、沿街商户、治安及交警等安装的各类摄像头登记造册,熟记它们的位置,做到只要辖区发案,他就知道哪里的摄像头会留下线索。资源整合后,他利用监控破案60余起,先后找回丢失孩子5名、迷路老人6名。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建立网上警务室、小区防范微信群和业主QQ群,群众发现安全隐患线索、案件线索、可疑情况等及时互动沟通,还能随时了解防火防盗防诈骗、法律等知识……“安全是居民最关注的事,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只有把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做好了,才能换来全方位的安全。”潘丹勇说,这既需要准确理解、落实上级的部署,又要与基层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拉近警民距离。
他是基层治理的“创新能手”
创新,是潘丹勇身上一个特别的标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潘丹勇结合社区警务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用一项项小发明、小举措,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拓宽为民服务渠道。
——探索分级调解机制。去年,潘丹勇兼任社区“四官”服务队队长,每周带领法官、检察官、司法服务官到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普及法律知识,探索矛盾纠纷分级调解机制,通过居民议事、警民联调、警法联调与诉前调解对接等形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了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群众心连心”。
——建立失物招领公益平台。2014年,潘丹勇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建立失物招领公益平台,共送还丢失的各种物品2800余件、现金累计13万余元。
——发明社区安全棋和校园安全棋。潘丹勇根据自己的经验,创新居民安全教育途径,把防火、防盗、防骗、逃生、防暴恐袭击、防非法集资等群众需要的安全知识融合在一起,发明了社区安全棋和校园安全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学到安全防范知识。
——首创物品保管制度。针对巡逻中发现未锁车辆、被撬开车辆的情况,潘丹勇指导小区保安建立物品保管制度,避免车辆因大意被盗,对这类车辆统一保管,不管多晚,随时与他联系,由他登记并报110备案,让车主在报警第一时间找到车辆。如果车主没有报警,他就协助查找。2015年以来,社区共保管未上锁电动车、摩托车186辆。
——建设安全教育体验基地。潘丹勇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为社区建设了消防、交通、地震逃生等居民安全教育一站式体验基地,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首创社区楼院消防站。潘丹勇发动群众参与共治共享、群防群治,在辖区8个小区的门岗室建立楼院消防站,配备灭火器、毛巾、防毒面具、水、手电等常用消防物品,保安就是义务消防员,及时有效扑灭多起初期火灾,使居民多一重消防安全保障。

潘丹勇说,人民群众的安全幸福,是一代代公安民警的不懈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管身处哪个岗位,他都将传承践行忠诚担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把人民急需急盼的事放在首位,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编辑 赵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