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 联 》
文/易 之 中
“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洋人并没有这种玩艺。“对联”不但要“对”,还要“联”,只“对”不“联”,不是标准的“对联”。什么是又“对”又“联”?套用哲学的术语,就是既对立,又统一,是统一之下的对立,是对立之中的统一。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对立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对联”,只是有关联的对立,才能成为“对联”。

在微信群上,有位群友要学海瑞上书,“批评”有关部门,说他们编的小学一年级的电子版的教材有问题,主要问题是《古对今》篇中的“对联”有问题,认为“圆”不能对“方”,应该/是“圆”对“缺”。“朝霞”不能对“夕阳”,只能对“晚照”。为什么教材中的“对联”是错的?令到他要“上书”呢?那是因为教材的“对联”不合平仄。这位群友还制造了一顶很高很高的“高帽”,认为教材里头的这种“对联”,会误导全国上千万的一年级的小学生。这种指责,听起来,真是有点吓人。
“对联”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的“对联”文化,有点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要求“对联”要“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上,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呢?这也是一门学问。“言简意深”是“对联文化”的“纲”,是核心,是关键。纲举目张,纲领引导。至于平仄,那是其次的,那是“附加”的,为了达到“意深”的境界效果,甚至是可以放弃的。“天圆地方”!“上圆下方”!为什么“圆”不可以对“方”呢?论意深,“圆对方”比起“圆对缺”就更有深意,更有含意,更有诗的远方。

为什么不可以“朝霞对夕阳”呢?“朝霞对夕阳”比起“朝霞对晚照”,不是更有深意吗?!朝霞对晚霞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对联”,朝与晚,是一种“对立”,“霞光”是一种“统一”。但在对联中,还要考虑对仗的问题,不能霞对霞,不能同字相对,否则就不是“对”。为此,就只好改为“夕阳”,因为夕阳可以与晚霞相通。可不可以用“晚照”呢?可以。但“晚照”不够精准,“晚照”不一定就是代表晚霞,也可以是晚上的灯光照明。而且,“晚照”一词缺乏大气,气势很弱,比起“夕阳”就差得远。论起美丽度,“晚照”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代天娇,还是“夕阳无限好”啊!“云对雨,雪对风”,晚照还是对晴空去吧。严格来讲,晚照对晴空,也并非理想之对,意深之对。当时的《声律启蒙》也是为了强调声律,强调平仄与押韵。清朝《声律启蒙》的出版年代,还没有拼音,但今天的“声律启蒙”,已为拼音所取代了。
为什么要玩对联文化?“对联”是中文语言独有的艺术形式。艺术的核心是“美”与“审美”,玩对联就是为了审美。在审美学上,有自然美、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联想美、统一美,等等。而“对联美”,就是一种“对称美”,而且,还不止“对称美”的一种美,“对联美”还包含了简洁美、和谐美、联想美、统一美。为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就设立《古对今》的教材呢?其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教学生审美,让学生们的“第一堂课”就去学审美,让他们从小就有审美的意识。让他们的“初心”中就有审美的观念。

古代的诗词与对联,都强调“平仄”的问题,平仄只是起音律的作用。平仄对“意深”毫无作用。而诗词与对联的核心是“意深”,是意思。如果诗词与对联写得没意思,对得没意思,就算很符合平仄,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且,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平仄,又有什么意思呢?不去强调“意深”,不去强调审美,却去强调平仄,那不是本未倒置吗?今天,应该是到了放弃平仄的时候了。平仄问题,留给有关专业人士去关注吧。我们应该丢掉平仄的束缚,轻装上阵,解放我们的诗词与对联。让我们的诗词与对联走上自由开放之路吧!
202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