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嘉兴教育学院的徐志平副教授是专门研究浙江古代诗歌及地方史的专家,出版有《浙江古代诗歌史》、《浙西词派研究》、《诗说嘉兴运河》等著作。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浙江四条诗路的大背景下,我们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徐志平教授的《浙诗漫谈》栏目,专题刊登徐教授有关浙诗研究的专门文章,助力浙江诗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浙诗漫谈 ‖ 惊天动地“《明史》案”
——关于“《明史》案”的诗歌
嘉兴教育学院 徐志平
徐志平:1949年生,浙江海宁人。嘉兴教育学院中文副教授(已退休)、嘉兴文史馆馆员、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主要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古诗词,有《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出版社)《诗说嘉兴运河》(浙江人民出版社)《浙西词派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等多种著作,在各地高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南浔一村当一县,财货云屯商贾便。中间钜富谁家子?拥赀百万人所羡。"
"百万金钱是祸胎,片时飞灭如浮埃。匹夫无罪怀璧醉,尽室诛夷亦可哀。”
清初安徽桐城诗人方文的这两首诗,引出了清初发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上的一桩惊天动地的“文字狱”大案——史称“《明史》案”。但是方文在诗歌中把这场大案的起因归之于因金钱而引起,这未免太肤浅了。因为这不过是发生在当时浙江的大量“文字狱”案中的一桩罢了。倒是康熙年间的钱塘(今杭州)诗人陆次云在《咏史》一诗中隐隐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风流仕土苴。
尚有陆生坑不尽,留他马上说《诗》《书》。”
原来这是清代统治者仿效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通过“文字狱”为借口来镇压汉人,特别是镇压汉族士人的反清活动,扑灭他们心中的反清意识。但是屠刀征服不了一个民族,当年秦始皇费尽心机,还是留下了陆贾这样的读书人,为推翻暴秦、建立汉朝献计献策。而统治者一旦坐稳了统治宝座,也需要文人为他们服务效劳,“文字狱”与安抚拉拢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一个心思两种手段罢了。
说起清初的“《明史》案”,确实是惊天动地,触目惊心。不要说当事人吓得魂飞胆失,就是数百年后的人读到这些材料,也会为之失胆动容。清王朝占领中原后,渡江南下,遭到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到处都举起抗清义旗。虽然屠刀高举,血肉横飞,反清斗争被镇压下起了,但百姓心中的仇恨却扑灭不了,尤其是江南文人,更是采取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舞文弄墨,以各种手段明里暗里与清统治者对着干。对于清朝廷的安抚拉拢,不少有名的文人如昆山之顾炎武、余姚之黄宗羲等都不愿与之合作。这使得清代统治者大为恼火,千方百计要抓住“把柄”,“杀鸡给猴看”。这就是为什么清初江南“文字狱”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南浔的“《明史》案”起始,继之于海宁发生了“查嗣庭案”,桐乡发生了“吕留良案”,这些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文字狱”大案,使清王朝找到了时机,趁机大肆屠杀,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果然,这以后,江南士人的反抗终于逐渐低落,许多原来持反清态度的士人出仕了,清政府的目的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