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以王观《卜算子.送鲍照之浙东》词开篇。卜算子下上两片,共44字。而作家只选用了上片,22字。即美文开头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卜算子是诗人王观为赴浙东的鲍照写的,抒惜春离别之情。作家不需要这种离情愁绪的支持,所以聪明地只用上片,来“作一抹新春素心的律动”,“作一场柔曼的春水之约”。
原词的“行人”是鲍照,作家笔下的行人,则是“新柳的鹅黄”、“小草的新绿”、“黄鹂的艳羽”。
“律转鸿钧佳气同”,“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是偏惊物侯新,这新的物候就是迎春。迎春,就得赴一场春水之约。

春水之约的第一场景是:“晤一瓣冰心温婉的消融”:
“水瘦山寒的凛冽”让盈盈河水,结成厚厚冰凌,但不忘“汤汤流动的清婉”的初心,让一夜和风,吹成旖旎的模样,出落成春姑娘冰清玉洁的神韵。
第一场景的结尾语是:“春水之心,是一颗莹莹剔透的玉玲珑。”“玉玲珑”有如下解释1.玉饰2.形容清越的声音:元.徐再思:“玉玲珑环佩交鸣”。3.形容物体洁白晶莹。宋.杨万里“悬崖玉窦玉玲珑。”4.湖石5.花的别名。宋.司马光“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此指牡丹。宋.毛滂:“醉翁满眼玉玲珑”,此梅花。6.藕的别名。从第一场景的“晶莹地凝结成冰心一瓣”的描述看,此“玉玲珑”当指“冰心一瓣”。
春水之约的第二场景是:“拥一树花开可心的映照”。
“春水流处,白草渐渐柔曼成碧绿的裙裾,桃李转眼间把洁白与绯红点染枝头”,这是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及他人诗“杨柳散和风”、“微雨霭芳原”,“风吹柳花满店香”的写照。

物赴春水之约如此婉约,人赴春水之约就加曼妙了。且看:“灿灿的笑靥,瀑布一样的秀发,沉浸在春水中",”小鱼儿们却从不愿意散离,围着姑娘们的腿,拥着姑娘们的臂,亲昵地吻着”。温情,可心,如“注入心窝的蜜,是直透神经的爽”。
春水之约的第三场景是:“伴一池生灵,忘情地嬉闹”。
主角由浣衣的姑娘变成了嬉闹的孩子们,他们也许是从“也傍桑荫学种瓜的”闲睱中抽身,而“成群结队地来到池边”,“有的把苇叶折叠成芦笛,嘹亮地吹着”,“有的用细纱做成水舀,把蝌蚪们带回家,放在盆里细细地欣赏,等待着蜕变青蛙的奇妙”。
春水之约的第四场景则是:“落雨的日子”,“撑一叶扁舟,于细密的雨线里纵情春水”:
“凭篷听雨,临窗小酌。于淡淡的醉意里,忆着垆边卖酒的女子,如明月皎洁的面庞,如雪花般莹白的臂膀.....”这完全是唐.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温馨画面的再现。一场春水之约竟能生发出这样华艳的场景,作家的心智和才情可以想见。

其实骚人墨客关注“春水”的诗词不少,五代.李煜《虞美人》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但沉郁,哀怨,令人伤感;宋.苏轼《望江南》:“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全词是写思念故国,自我排遣的意绪的;杜甫的《客至》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诗句。“舍”者,家也,家周遭的春水,格局太小。再就是韦庄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上述诗词局限于一时一事,格调不大。而作家秀彬心存八荒,包举宇内,搬演了众多场景的春水之约,且以骈字骊句行文,活色生香,令人齿颊留香,过目难忘。
现在要谈谈我对评论的拟题。我有两重意思,一重是:春水之约得以实施,除了冰凌解冰,溪流奔涌,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当春乃发生的,知时节的“好雨”的降临。它为舍南舍北的“春水”,为水暖鸭先知的“春江”,为碧如天的“江水”,增添了“源头活水”,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迎春,赴一场春水之约”的上演才成为可能。我们才能欣赏“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的美景。
我的第二重意思是说,让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充实作家,让他们写出更新更好的作品。作家秀彬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由于不断充实自己,所以他的美文是“闲花野草各意态”,又如“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sān)毵绿发覆烟鬟”。
2021年3月8日(美评第Ⅱ季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