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
2021年3月12日晚上8点,第五十一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阅读分享会,有幸邀请到普洱市思茅区第一中学的黄应能老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以《无问西东,那时的先生》——共读《南渡北归》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带我们一同走进大师云集、学人荟聚,才子佳人尽演风华绝代的时代,一起领略那时的先生的悲怆,还有无尽的悲愤、悲凉与悲伤。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从北方到南方,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军事到文化、学术,从国家兴亡到民族荣辱,从定国安邦到教书育人,从民族大义到个人节操,有悲情哀叹又可歌可泣,让人荡气回肠又扼腕唏嘘。
其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在那些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里,责任与担当从未因烽火连天的战乱而被抛诸脑后,对文化科技的研究热情,从未因物资的匮乏等艰难困苦而有片刻偏离和松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黄老师对《南渡北归》中的各位先生满怀崇敬,与我们一起共读《南渡北归》,领略长留人间的先生风范。
作者:岳南,山东诸城人。《亚洲周刊》评《南渡北归》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
全书共三册,分为《南渡》、《北归》、《别离》。以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精、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这是节选自冯友兰《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中关于“南渡”的内容。
书中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组立体的群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新文化中旧道德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师表”的胡适;“至大至刚,跋扈为公”,霸气中又不乏圆滑的傅斯年;文博大家,一代女杰曾昭燏。
一、蔡元培——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少年得志的蔡元培16岁考取秀才,21岁考取举人,一路中贡士、进士,授权翰林院编修。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构成了北大生命线。病逝港岛之时,毛泽东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人。《南渡北归》中这样说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在民族危急的‘大风雪’中走来,又在山河破碎的暴风骤雨中离去;在他到来和离去之后,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中国也不再是原来的中国,他所开创的经国之大业,自由之思想,科学、民主之理念,囊括、兼容之精神,将作为一座屹立在岚烟雾海中不灭的灯塔,指示着天下儒林士子读书治学,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将真理发扬爽大。”
二、胡适——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胡适,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提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这句话对黄老师意义最大,也是最受启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班主任,他践行了这句话,真正做到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至真、至情、至爱的对待他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这份坚持体现在每学期的这封“写给一年后的自己的信”中,融入在每一天的用心记录,嵌入于这“因为刚好遇见你”和“告别与告白”的深情中。作为班主任,累归累,但小黄先生总能找到意义所在。
然而,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你写给孩子们的一封封书信也换来了一封封To小黄先生的温情的问候。
三、傅斯年——至大至刚,跋扈为公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他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创始所长,炮轰权势豪门孔宗的“傅大炮”,最终却“归骨于田横之岛”。
四、曾昭燏——文博大家,一代女杰
曾昭燏,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她是中国首位女考古学家。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
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黄应能给各位书友们带来的这份饕餮盛宴,书友们受益颇多,纷纷发表各自感受。
书友分享感受:非常感谢黄老师这么精彩的演出。民国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也是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时代,今天聆听了黄老师的讲座,让我们走进这些大师,了解这些先生,借他们后面的故事,了解这些先生后面独特的气质与魅力,也让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别的年代,在民族危难之际,也能闪闪发光。
黄老师的第一届学生也来到了读书会现场,她说:虽然黄老师不是她的班主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今天又让她回到了高中的课堂,黄老师的课堂依旧没有变,依旧是那么的幽默风趣。
感谢黄老师通过南渡北归这本书让我们领略一番历史与文化的融汇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文人在炮火中前进,在摇摆当中学习,最后在遥遥的长路当中,再一次相遇。我们感受到了文人之殇,文人之艰,文人之情。四位文人也有一个共性,身在学堂,心系天下,他们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坚守自我,心系天下。这本书不但让我们回忆历史,更让我们探寻未来。
听黄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今天我来到这里不是仅代表我一个人,而是思茅一中的一群人。黄老师今天的讲解站在历史的维度,文学的精度,将生涩的概念用亲切的方式,在他的娓娓道来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是黄老师的徒弟,所以说我不是第一次听黄老师讲课,但每一次的听课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师傅在讲授四位文人的时候,贯穿了自己当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时候的一些经历,这是很能触动人心的,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带着我的学生,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大家都说做师父的学生是幸福的,而我觉得做师父的徒弟也是非常幸福的。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作者:梁新敏
责编:罗苴子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