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删《孟子》
朱元璋世代贫农,做过和尚,讨过饭,出身流氓无产者。但你要说他不学无术,那可就大错特错。他当了皇上之后,还是很好学的,虽然政务繁忙,仍然不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身为皇帝,他的学习可不是混文凭,赶时髦,而是经世致用,为驭民服务。所以,对于经典,他就有着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眼光。
洪武初年,一次朱元璋诵读四书经典之《孟子》,突然觉得其中一些话让他有芒刺在背之感,遂“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要是这老儿活到现在,非杀了他不可!然后下令把孟子赶出文庙,撤销配享。
要知道孟子可是堂堂“亚圣”啊!文庙的供奉,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归属,怎么能说撤就撤。朱元璋此举自然引起强烈反响,刑部尚书钱唐抗命直谏,公然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掌管天象的官员也煞有介事地奏报:文昌星忽然转暗!朱元璋虽尊为天子,但对上天还是有所忌惮的,当下作罢了。
那么,早已作古的孟子,有什么“不逊”言论,让朱元璋如此恼火?此略举一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篇》)
“闻诛一夫,未闻弑君也”;“国人皆曰可杀”;“《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梁惠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篇》)
“天与贤则与贤”;“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篇》)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
够了。这哪里是不当言论,简直就是蛊惑人心,煽动造反。正因如此,朱元璋耿耿于怀。虽然当时没能撤销孟子的配享,时间过去二十年,朱元璋也怨恨未消。他知道罢享阻力太大。作为科考主科,也不能把《孟子》一把火烧了。
既然这样,高干待遇可以保留,但决不能让那些胡言乱语继续盅惑天下。来呀,给我删。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八十多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组成御用班子,彻夜奋战,仅用二十多天时间,对《孟子》进行删减,共删去八十五处,占全书三分之一,形成《孟子节文》。应该说,朱元璋比秦始皇还是更有智慧:删,比直接“焚”更高明,这是一种阉割。
朱元璋自以为删了《孟子》,统一了思想,天下就太平了。不料他死后没几年,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就以“靖难”之名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朱棣信奉的,当然是“造反有理”,最受用的当是“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样的“不逊”言论。于是,《孟子》又被恢复了本来面目。
这一删一复,让世人更看清了:孔、孟本义为何;而后世所谓“儒学”,又是如何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