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浩然 刘万军)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浩瀚星空便与我们产生了不解之缘。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到二十八星宿的神话传说,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地外行星探索等重大科研课题,人类在持续拓展探索边际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星空之美。

本期我们采访到长春市天文协会副会长刘新宇。

刘新宇,长春市民政局救助站职员,长春市天文协会副会长。1986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2005年12月从长春市应征入伍到哈尔滨雷达某团,200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后,选拔到司训大队学习汽车驾驶后留队。2007年2月调入武警长春一支队汽车中队服役,因工作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8年12月一期士官提前退役,安置到长春市民政局救助站工作至今,先后两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如果不是深入采访,我还是很难把一个退役士兵和一个“资深”的天文爱好者联系起来。把“资深”一词用在刘新宇身上,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天文观测阅历上,都显得牵强。但溯源这颗天文新秀对天文的兴趣和深钻程度,又绝非普通天文爱好者所能企及。

刘新宇对天文的爱好启蒙于上小学时。长春冬季4点半放学时,已经繁星满天了,刘新宇和同学们徒步在回家的路上,经常对着课本上的天文知识,仰脸朝天地数着星星。平时在家里他也经常跑到露天阳台上看星星。至于购买天文观测设备、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在他看来是不敢奢望的事,所以,那个飞向星空的梦想,就在无数次的仰望星空中陪伴他度过了20多年。这些年,他看了《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不知道》《地球之谜》《宇宙之谜》等大量的科普读物。网络广泛应用后,他经常通过星图软件,识别和观测星球,搜索所需的知识,书本上介绍的一些天文知识,早已经在他遥望的浩瀚宇宙中对号入座,星座、太阳系、银河系、天体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特别有几次难忘的目视观测,让他了解浩瀚宇宙的兴趣越发深厚。

1997年3月9日出现日全食时,1995年发现的海尔-波普彗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海尔-波普彗星公转周期2000年,这一奇观在人类有记录的观测史上只有3次,分别出现在埃及、巴西、肯尼亚,在我国出现尚属首次。当时中国最好的观测点在漠河,去漠河观测对于还不到11岁的刘新宇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于是,他在长春的家里,按科普知识上的介绍找滤光胶片,找不到胶片就用玻璃碎片代替,点上蜡烛熏黑了观看。海尔-波普彗星在天空中停留了长达一个月时间,这让刘新宇大饱了眼福。2006年在部队服役期间,一次组织看电影,在电影院徒步返回营区的路上,他第一次看见银河系是那样的清晰。

探索星空的梦想在一次次的观测中被强化,但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一次次被压抑下来。直到2017年,他在去通化送救助者返回途中,再次看到银河悬挂在远离城市污染和光源干扰的星空中、是那样的通透清澈时,他忍不住把车停了下来,边看边下定了一个决心:一定要购买一套设备,让自己的梦想与星空拉得更近一些。不久后,他从并不宽绰的工资中挤出点钱来,购买了他首套天文观测设备。从此,开启了他从望远镜中遨游太空的旅程。购买更新设备也变得一发而不可收,短短三年多时间,投入到天文观测上的资金已有七八万元。
如果出于好奇心,偶尔玩几次观测那是乐趣,真正的天文爱好者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一开始,刘新宇把观测点设在了单位的院子里,既省时省力又省钱。别人下班回家了,他开始架设装备,天一黑下来,便开始观测。刘新宇说,一宿的星星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季节观测到的星空也是变化的。因此,真正的天文爱好者都是整宿观测,一年四季观测。观测的最佳时间段则是农历的月末、月初,中旬受月球反射太阳光影响较大,不适宜天文观测。一年四季下来,刘新宇没有错过一次最佳观测时间,包括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他都照常“出勤”,有时设备都冻得不听使唤了,他的兴趣却丝毫不减。一年后,长春纬度所能观测的星空刘新宇都看全了。
随着购买设备的天文爱好者联系的增多,相互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相约到野外观测的次数也多起来。其中距离长春100公里左右的伊通县河源镇的一个基地,是大家公认的野外最佳观测点,爱好者们经常三五相约结伴前往。但多数时候都是他一个人独自驾车去观测。一年下来,刘新宇去的次数比其他爱好者加起来还多。
在彼此的交流探讨中,刘新宇发现,这些爱好者中,都是大学教授、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企业老板,有的拥有先进的观测设备,有的开展观测已有十多年,只有他一个出身退役士兵,是个最普通的职员。同时刘新宇也发现,虽然自己购买设备比较晚,但相比之下,天文知识、观测经验并不差,甚至更丰富。因此,在随后成立“长春市天文协会”时,刘新宇当仁不让地当上了副会长,并且成为协会的核心人物,还时不时应邀到学校、相关院所、游学团队参加活动,传播天文知识。协会组织的几次科普活动,也都是由他讲解并回答受众提出的问题。在线上线下给天文爱好者搞科普,指导他们正确使用观测器材、传授天文知识,更是家常便饭。
刘新宇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但他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绝对称得上是业余天文爱好者中的专家。在我进行采访的近三个小时里,不但他的天文知识之精通、器材使用之娴熟、观测经验之丰富令我折服,而且涉及到的历史、地理、物理、数学、人文、传统文化、历法、航空航天、摄影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西方相关领域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主要贡献,他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在说古论今、中西比较中,他还经常提出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这些知识,一些是多年来从书本中学习积累的,一些是在观测实践中问题倒逼出来的。他说,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彻底搞明白决不放过。有时一个问题背后会牵出一连串新问题,他都要借助网络一个一个搞清楚,而且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时间一长,这些知识点串连起来,兴趣会越来越浓,钻研会越来越深,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还经常被尊为老师。摄影技术过去他几乎没有接触,是从有了望远镜之后开始学的,现在不仅能熟练掌握单机的人景拍摄技术,而且能够将照像机与天文望远镜相联,拍摄深空天体图片,这是对望远镜最复杂的使用,目前协会中只有他能够熟练做到。他还曾被某科研单位请去,帮助调试高昂的观测设备。他对天鹅座鹈鹕星云进行长时间追踪和拍摄的照片,于2020年12月8日发表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星影栏目上,这也是吉林省天文爱好者发表在这一国家级杂志上的首张照片。
在问及三年部队生活对他的影响时,他说,天文观测的确非常辛苦,但他坚定地认为,正是军营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锻炼了他顽强的毅力、执着的品格和不怕苦的精神。不但在辛苦的救助工作中没有喊过苦,而且在业余的天文观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没有打过退堂鼓。
谈及今后的打算时,刘新宇说,想建一个远程天文观测台,既可以满足个人观测需要,还能向民众普及一些天文知识。他说,过去我们失去了海洋,现在不能再失去太空。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天文爱好者,但也可以尽一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