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渊源发展之探
文图/姜细云
我是一个善画梅的弄堂隐者,今欣笔斯文,把梅花的渊源发展探证一下,以供同道学者赏鉴。
梅花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人们爱梅、寻梅、赏梅、谈梅、赞梅、赏梅,皆因梅占万花之魁、统领群芳,有格高逸韵的风格,有铁骨冰心的精神,有香傲苦寒的性质,有幽香色雅的品格,而它慕春斗雪迎寒而放,又被人誉为寒冬斗士,报春使者。
古人很早对梅花就有深刻的认识,《山海经》,《中山经》,《诗经》都有记载,据史载,我国梅花有三百多种,分为三种系,五大类,十八型。我在这里谈一下它的生长规律,特征,为画梅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奠定坚实的写实之功。
梅除具有色香外还有枝姿美及韵味,清人龚自珍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攲为上,正则天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北宋宋徽宗赵佶是技艺精湛的绘画高手,在他的倡导下,在花鸟画的基础上把梅花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文人以梅作画,并把她列为“四君子”之首,“岁寒三友”之行列,在民间,人们象征吉祥,吉庆,美满,幸福,和谐,繁荣“五福”快乐,长寿,顺利,太平。古时将梅誉为“四德”初开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记载画梅最早南北朝时代,而画史认为画梅一起源于唐代。《芥子园画传》记录,唐人尚为专以写梅者,画梅渐多五代,宋初《宣和画谱》中就有很多画梅的画家及梅图记载,宋濂尝总结说:五代滕胜华始写《梅花白鹤图》自此后梅出了五彩,梅本红色以红色画梅。张希颜善画红梅,画着色红梅史称红梅画派。滕昌佑《梅花图》是梅花独立入画的最早记载。南宋有闫次平,刘松年,杨无咎,马麟,作品有《云里红梅》,《烟绡红梅》,《欢梅图》,《暗香疏影图》等。元朝柯九思画红梅以胭脂染红梅枝师法光华,王冕工以画梅,创以朱色点梅(没骨法),对后人影响很深。明陈宪章继前人之衣钵而开创新局,清扬州“八怪"之首金冬心及弟子罗聘,汪士慎等人又把画梅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海上三任吴昌硕以书入画加之金石篆刻之功底又开历史先河,画梅而博得后人传承继承,近代齐白石大师在吴昌硕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加之革新变法,写味浓溢地用行草笔法入画写梅,烂漫天真。岭南画派的关山月以高剑父”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艺术主张的基础上打破常规从传统中走出来,画随时代而绽放的红梅等。当今一代“梅王”王成喜集古人以一堂,以小写意画梅,作生气勃勃的梅花佳作,在这盛世和谐之中,又有辈出的英杰,一代新人,以中西结合的画法写梅,把继承与创新发扬光大,给后人之借鉴。
故而有感斯文。
庚寅孟春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