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婺源古城
三月上旬,我与妻到江西景德镇市旅游,居住在涌山镇的网友开着面包车热情接我们经过牵着手的蚺城山和儒学山抵达婺源县城。古朴的婺源在向着锦屏山蜿蜒的星江河畔延展开来,呈现出一江两岸的格局。路上,一簇簇、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村落;一丘丘、一垄垄的油菜花田,形成了一道道秀丽的风景。不由让我想到此时的东北家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人欢马跃闹备耕的阶段。而南方却是缆系清波杨柳岸,袅袅春风淡淡烟的另一番景象了。那山上岭坡的桃花、杏花、梨花正陆续绽放;塬下平川的黄菜花织锦盛开,我们尤如走进了一幅水粉画中。在古老的渡口埠头,见那由朱熹命名的廉泉清澈碧透,见那景观桥飞架星江河畔,宏阔壮丽。很有流连忘返的感觉。

婺源设治始自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县城又称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那“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城内粉墙黛瓦的民居,氤氲着水墨的气息。鳞瓦间,屋檐下,飘逸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市井味道。
古城婺源三面环水,正北门是唯一连接陆路的大门,其它都是必须经水路入城。山环水绕,婺源显得质朴而灵秀。顺着保安门的石阶而下,是小北门阜头。洗衣浣纱女人在水面撩起涟漪,互歌互答;水边玩耍的孩童不时地嬉闹着,岸上摊贩吆喝着卖着特制的小吃食品,为江南的秀色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老城的几条先街,仍保留着明万历十三年(1588年)开始铺砌的青石板。邑内古建筑甚多。程家、王家、董家、汪家四大姓的祠堂和朱家巷、金家巷、程家巷、胡家巷等,还有“修德”“凝道”两座石牌坊及多处古庙,古井,向人们讲述着古城的民间信仰和风俗故事。
文友引我们走进博物馆、文化馆观赏着春秋战国以来出土的文物及明清民国年代留下的实物。又步入图书馆,那泛黄的线装书,那影印的典籍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翻阅着《神话婺源》《婺女星与婺源》《蚺城文公庙》《泗水大圣》《古城史钩》……多种书籍。我逐渐读到了李白、苏轼、黄庭坚、宗泽、岳飞等历史人物与婺源的交集,读到了朱熹等先贤在婺源留下的文脉以及这片土地上千年传承的耕读之风。

我试着从图书馆这座古朴的楼房出发,沿着清澈的星江河去追寻先贤们,哪怕是看一眼古贤人站在载有酒坛的船头昂首远望的背影,可是留给我的却是烟波浩渺的逝水和绵蜒起伏的山峦。未曾改变的是蚺城山,山上的“溪山第一楼”、山下的“紫阳书院”,听西湖荡的担水巷汲水老人讲述了颇为神秘的来龙去脉。我们就这样地通过亲近一条小溪、一棵古树、一块城砖、一条深巷……来了解婺源的神秘肌理。在朱熹故居的小院里看到名为“虹井”的古井,“道寓斯人,如水在地;吸之益深,有味外味。”想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在题写井铭时,已经有了超出井水之味的体味,使我恍若生发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们坐在街边树荫下的长凳上,看那些愿意步行上下班,或到超市购物的人们是那样的文雅安祥。又走到廊桥上听徽剧票友吹拉弹唱,还去了星江河畔观看几位老者垂钓。最后选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饭馆坐下来,等了一箅气糕、两笼刚出锅的韭菜豆腐包子,厨师又妙了螺蛳嗍嗍,上了盘肉妙嫩笋,感觉很新鲜,没有白逛一趟古巷。
文友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到已经改造了的十字街19号,观看了钟鼓楼、武营广场和“文公阙里”牌楼下的街市。文友指着新城区的宽阔马路、高层电梯楼房、耸立云天的电视塔,自豪地说,这里变化可大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纵横交错,新建的中学、职高、医院、非遗中心、徽剧院,还有体育中心、湿地公园、高铁车站……处处显示着这座古老县城的发展与更新。
在婺源生活和居住是幸福的。沿着星江河岸散步,不时就会看到白鹭飞舞、鹤鹳同群,再往远行,还能捕捉到靛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的身影。这座古老而又发展着的城市,有了勤劳淳朴、创新创业;有了天光云影、波光潋滟;有了山林相偎、鸟语花香……处处呈现了从来未有的新气象,在蚺城山下铺展开来,在星江河畔荡漾开来。
——2021.3.10

作者简介:王述成,男,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人,党员。大学学历,主任编辑职称。先后任茂林中学副校长、双辽电视台台长、党支部书记职务。爱好读书写作,现已有千余篇(首)诗文分别见诸于《吉林日报》《吉林农民报》《劳动新闻》《四平日报》《双辽消息》和《心潮诗词》《吉林人大》《检察之声》《辽水歌吟》《辽水文学》《西辽河》《辽河之水》等报纸杂志上。曾被评为四平市书香家庭和吉林省书香之家。被评为双辽好人,最美新闻人。双辽市诗词协会、四平市诗词协会会员,双辽市书友协会会员,双辽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书录昨天》《收藏昨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