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曾国藩的783封家书,除战事吃紧时的部分家书外,绝在多数都提到了读书,所论读书之广、次数之多、详说之细令人难以想象。关于读书,是曾国藩全部家书的重头戏,是曾国藩家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除做人之外,曾国藩最令今人学习参考借鉴之处,足见其人对读书之士的追求和尊崇,足见其对读书认识之深刻,足见其认为读书至于荣家和兴国之至要,其中也包含着深深的家国家情怀。
为啥读书?
关于读书的目的,有的人是被父母逼着读,有的人是自愿主动读,有的人是为生官发财而读书,有的人是为著书立言留名青史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还有的人是为读书而读书,只为悦己悦心,之所以活到老学到老。
在士途不甚顺畅时,在无权力之实时,曾国藩劝诫说:“且近日外官情形,动多掣肘,不如京官安稳。能得外差,固为幸事。即不得差,亦可读书养望,不染尘载壒(埃)。”
曾国藩也曾教育兄弟子侄:“……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乘仕宦起见。”也曾安慰未考中的弟弟们说:“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曾国藩也还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读书无非两个目的,一是修德,讲求的是诚信、正直、修国、齐家;一是修业,讲求的是记、诵诗词文章。
可见,曾国藩读书,不只是为当官,不只为写诗著书立说,不只为所谓修德,可能也是为悦己悦心、无忝所生而读书,当然达到这种境界和层次,一定是后期或者具备一定的条件后的事啦。
今天社会上,最流行的说法是,教育摆脱贫困,知识改变命运。也有的说,读书使人脱离愚昧,读书可以帮助凡人子弟,从社会的较低层级到较高层次的跨越,跳出社会阶层固化的藩篱,从而实现通过正常途径、比较稳妥的人生逆袭。除此之外,鲜有它途。
而我小时候,父母说的最多的则是:农家孩子无权无势无钱无资源,没有更好的人生出路,只有读书和当兵。否则,就是子承父业,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一代人循环往复着种田,结婚生子,再种田,再结婚生子……
夫曰:小时候读书,大概为成绩为分数为父母所迫;明事后读书,或者为名次为名校为名门为名利;成年后读书,可能为门面为脸面为上面;事成立业之后,则为悦己为悦心不忝余生而已。
读啥书?
一个人,到底应该读些什么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层阶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小孩子喜欢故事书动画书,青年人喜欢励志书科技书,成年人喜欢政治书历史书;学生喜欢考试辅导资料书,商人喜欢投资经营书,公务人员喜欢公文时政书……。
回忆我的读书,就象70年人的饮食一样,不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不是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而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那时候的村庄,全村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能够识字的村民就不多。就象网红张雪峰调侃说一个东北高中毕业生考入郑州大学第一次上物理课,老师一张口就是地道的河南普通话,同学们也都是满口的河南普通话,就他一个东北话一样。在村里,不识字、没读过书、不读书是常见的,识字人或者读书人是少见的,人们会认为读书那玩艺有什么用啊,不管吃不喝的,不如跟师傅学点种田技术管用,既能养家活口,又能受人尊重。
就我而言,家里也没有什么书,能接触到的也就是过年时门框上张贴的对联上的文字,最常见的就是“万象更新辞旧岁,瑞雪迎亲年”和院子里压井上贴的“川流不息”等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上小学后,也是学习语文数学,放学后就是农田玩耍和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后来上的学多了接触的书也多啦,仅此而已。
当然,古时和以前的贤士文人高官大人家庭都读些什么就不知道了,但是可以从曾国藩家书中略知一二。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或者引用到的,没有做准确统计,估计应该有几十本,包括《四书》《五经》《史记》《说文解字》《国语》《左传》《诗经》《汉书》《千字文》等等;从分类上看,大概有诗辞类和历史类,基本上经史子集全都有,可谓涉猎广泛,对历史、文化、军事、文学、工商甚至周易、养生都颇有研究。
曾国藩曾在信中告戒儿子:“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自读自思”,并要求“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贴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斗转星移,今非夕比。今天可读的书、要读的书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广泛得多。既不可能全读完,也不可能全读会,更不可能全研读。
现在来看,政治思想类文献的必须有,科技知识类书籍不可少,励志消遣类文章的也需要。但是,不管怎样,史书和经典著作,也就是文学历史类的经、诗、子、和哲学经典著作要常读常新的,是要不能间断的,是要相伴一生的。
咋读书?
是不是也常常困惑于:读原著晦涩难懂一知半解,读大部头耗时费力半途而费,读诗词背了忘忘了背就是记不住,消遣励志书籍杂志一笑而过,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自媒体、全媒体时代,大家总喜欢文章短、亮点多、包袱多,就象脱口秀节目一样,狠不得每5秒种就要有一个笑点,才能接看往下看,否则就是看不下去。那么,身处现代的我们,到底该怎么读书呢?!
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是怎么教兄弟子侄读书的。
首先是坚持读完一本书,也就是要读一本、一本、一个专集,总之不苛求全解、不苛求全记,总要读就把它读完,先看一遍,有个总体概念和初步印象,切不能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看几下,这也想看,那也想读,就是静不下来,沉不下去。
正如曾国藩在给兄弟的信中所说:“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叶,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耐心。在1843年1月17日写给几个弟弟的信中说穷经必专一经,“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在指导兄弟子侄读诗习字时说:“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通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对于儿子记性不好,悟性不高,不能全记住,更不能全部读懂,曾国藩更是多次在信中给予指点解惑:“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不必常温习。”
对于难解难懂之书,曾国藩对兄弟子侄说:“凡读书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对于实在难记的,或是记性确实不好的,也不必太在意,只要悟其义即可,更不必太纠结于心:“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记。若全无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其次是坚持日日读月月年年读。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生命不停读书不止。也可以套用当前反腐败工作的一句话:读书也是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切不可读完了,弄懂了,考过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把一本本一摞摞的书打包入库束之高阁。当然,一日读书容易,一月读书也不太难,一年读书还能做到,真能够坚持一辈子读书,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果真能做到他就一定不是一般人啦。
在劝兄弟子侄时坚持读书时,曾国藩说:“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不必常温习。”
他也要求儿子“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另外,一个人,在逆境郁闷不顺时,读书找答案、解心情、消时间,这好理解也容易做到;在顺境得意之时,身边到处是赞美夸奖溢美之词,天天忙得恨不得当成两个人用,每天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还能坐下来、沉下心、深进去读书,就很难了,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一如毛泽东,读书成为人生实践的一部分,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即使到了临终前的第14天,也就是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当时老人家已经重病缠身,饭不能自食,即便这样,仍通过秘书张玉凤从北京图书馆找到一本大字版线装本《容斋随笔》,记乎所有如痴如醉地阅读,单就读书而言他做到了一般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和状态。
同样地,曾国藩也做到了,要不,怎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完人呢?!
在仕途不太顺利,官级达到一品,仍未有实权,难以实现心向抱负时,曾国藩在写给兄弟子侄的信中说:“余近来事极繁,然无日不看书。”
1871年7月26日,也就是曾国藩(1872年3月12日)去世前一年,此时的曾国藩身陷国事漩涡,心力憔悴,年老暮衰,病魔缠身,自知气数不多。然而,既便此时,在这写给两个弟弟的信中,也就是在曾国藩家书中收录的倒数第6封信中,曾国藩还说:“余衰颓日甚,每日常思多卧,公事不能细阅,抱愧之至。看书未甚间断,不看则此心愈觉不安。偶作古文,全无是处。”
可见,曾国藩确定兑现了他自己诺言:无日不看书。
第三是融通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人说,读书三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读书气自华。其实,还应有第四种境界:融通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理论指导和实现。
书读多了,掌握的词汇、语法和表达的方法、艺术就多,同时知识面就宽,认识事物就有了参考和比照,遇到问题时就能自如地运用掌握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认识事物也能运用更多的原理,参照历史上名人、贤士的做法,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方寸之心融通古今中外,智慧通达。
也就是说,读书不能靠死记硬背,不能把书读死了,而要把书读活,要把书中的数据、事例、典章故事,联系上下、内外、古今,联系此书彼此、此家彼家、此事彼事,最重要的是要联系自身实际,琢磨着如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如何谋划当下的,如何做好手头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完人”王明阳啦。
王阳明认为,要通过在内心“诚意”、“谨独”、“立志”,再经过苦难挫折、艰难磨练,从而体认“天理”,去除私欲的“良知”,然后依照“良知”来自然而然地行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家书中的倒数第六封信,直到晚年读勤读、完读、知行合一。在实践上,王阳明也是千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知行合一的典范。
1844年8月29日,曾国藩在致四个弟弟的信中,肯定了九弟劝其治家之法,但是也承认“九弟所言极理,亦我所深知者,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而且以后要“刻刻警省”,并且引用《尚书·说命》中“非知之难,行之维艰。”来表示对九弟观点的认同和赞许。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认识也是知行合一的,也不是单纯从书中学来的、理论来理论去的纯理论方法,而是扎根于自身实际的实践方法。
而这,既是读书的根本目的,更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对此,吾不能致,心向往之;虽学不会,仍愿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