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感觉我的文学爱好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像乙肝病毒一样终身携带。
我七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十分崇尚文化的农民木匠。若说引领,父亲只是经常告诫我要好好念书,因为所有的农民都清楚,若想让他们的后代不像他们那样当农民靠的是什么。虽然没有人引领我去爱好文学,但我从小就喜欢看“小人儿书”,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听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好。对语文课本里诗人 、作家的名字,崇拜得不得了,梦想着长大后也像他们一样当一名文学家。当然,那时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儿料。
长大后我才知道,文学创作是需要有一定天赋的,这是个创造性的劳动,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而且是纯“单干户”,如果找个“拉帮套”的,作品就要署上人家的名字。实践证明,我是个没有文学天赋的文学爱好者,西瓜皮打马掌——不是这块料,想当文学家不是梦想是枉想。硬要说是梦想,那也是白日梦。除了缺少天赋外,我的文化知识也不够用。我六五年夏天考入肇州一中,只念一年好学,六六年夏天劈雷一声震乾坤,史无前例的暴风骤雨,把“老三届”升高中上大学的梦想搁浅了。因此,我只有初中一年级的文化,麻袋片儿上绣花——底子太差。这不是谦虚,文学靠作品说话,我鼓捣了这么多年,在书店和读者的书橱上找不到我一篇作品,更不要说有我一本书了。
这样的水平,也丝毫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我一如既往,无怨无悔,执迷不返,好比参加万人马拉松,明知与奖牌无缘,仍要跑完全程。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无法理解的执着。
光阴似箭,一晃儿,我由前几年的“奔七”,开始站在“奔八”的起跑线上了。由于爱好文学,我还在坚持每天都看书,来了灵感还写点儿东西。看书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已经成为我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有的人对烟酒有瘾一样,我对看书也有瘾,每天不看几页书,就总是觉得有点儿什么事儿没干。

(此图片来自网络)
我看书有个习惯,身边没有纸、笔和词典不看书。对书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揪住不放,必须彻查,弄清楚音和意。另外,边看边在书上画杠杠,有的词、句、段还要抄下来。新买的或没读过的书,可以借人或送人,但读过的书绝不借人或送人,怕弄丢了,就白读过了。
世上的书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一个人一生啥也不干也不可能读完。做为文学爱好者,我有几点看书的体会可与大家分享。一要看对自己有用的书。读书不在多少,对自己有用才好。二要读需仰视的书。平视或俯视的就别去浪费时间了。三要读获奖的书。因为评委们不会全是大白给,能够获奖,必有其独到之处。四要读选集不读全集。编辑花费心血从众多作品中选出精品,要比自己去选省时省力。五要读作者的代表作。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标志是:会读书雁过拔毛,不会读书一毛不拔。
人到老年,灾灾病病会像秋后算账一样,不请自到。前几年我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这个病赖皮缠,不好治不去根儿,死不了活受罪。不论是站卧,哪一种姿势时间长了它就惩罚你。没办法,我就躺着看书。但躺着看书比吃了安眠药还容易犯困,只好与坐起来抄写相结合,两种姿势频繁互换。老伴儿看我折腾,就说都多大岁数了,还看那玩意儿,都快看一辈子了,也没见你有啥出息。我说出息是不可能了,如果现在才想出息,好比七十岁学吹喇叭,不等学会缓气儿就咽气儿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也是整天看那文戏上床,武戏上房的电视连续剧吗?老伴儿知道在语言上,她不可能战胜文学爱好者,只好把关心变为无可奈何。
去年9月27日和11月20日,我先后在一家国内知名的省级报纸上发表了两首新诗。当邮递员把20元稿费汇款单(一首诗10元)送到家时,屋里人都笑了。我知道老伴儿是讥笑,她不止一次说我写那玩意儿都不如卖苍蝇药脚气灵的;孩子是嘲笑,他对费劲巴拉搜肠刮肚才给10块钱还能坚持不懈理解不了;我是苦笑。做为一名草根作者,能在众多关系稿、人情稿和任务稿中,挤占报纸一个“豆腐块儿”,该有多么不容易啊!在凭票购物的年代,稿费都没有这么低,如今都“世界第二”了,稿费反到少得愧不忍领了。

汇款单在茶几上放了多日没人理睬,眼看就要过期了,我知道老伴儿和孩子都不能去取那20元钱,没办法,自己配药自己吃吧。其实不给稿酬我也没有什么想法,爱好文学快一辈子,也没少干“白活儿”。即然给了,20元钱也是人民币呀。
到邮政储蓄所取款时,遇见好几位熟人,我没好意思显摆在报纸上发表了两首诗,因为不爱文学的人关心的是一首诗能给多少钱,说了也许会招来耻笑。他们不明白“这就是爱”,所以“说也说不清楚”。营业厅里来办业务的人很多,好半天才排到我。繁杂的手续让我身后的人等得焦急,二十块钱耽误人家好长时间,怪不好意思的。
人老了身体和精力都会大不如从前,但也是学习和写稿的好时机,既没有工作压力,又没有生活压力,还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想想我们小的时候,书包里没有文具盒,铅笔头用到捏不上手,黄纸本子两面用。如今上大学的孙辈丟弃的笔、纸、本、台灯、书桌,都能为我们享用。这样好的条件不利用多可惜呀。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儿。人贵知足,唯学不然。对学习要像贪官对钱那样才好。学习之余,做为文学爱好者,要经常写点儿东西。镜子越擦越明,脑袋越用越灵,这也是预防老年痴呆的良方。
最近,我加入了《乡土肇州》网络文学之家群,由过去只写曲艺,开始学写新诗和歌词。虽说作品稚嫩,羞于示人,但我勇于抛砖,得到编辑和群友的鼓励。我一定要虚心向大家学习,争取写出好一点儿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庆林,籍贯肇州,1951年生人,于肇州镇文化站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