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欧阳如一(中国)
本期主播:段爱国 (中国)
本期主编:丰车 (海外)
图片来自作者

长篇系列间谍小说《天生间谍》第三部《商战传奇》
第十二节
侦听员周蜜通过自主研发的语音摹拟软件居然骗过了自以为反特锄奸经验丰富的前吉林省公安厅领导曾国生,让扮演李智健的特工华山又过了一关,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陶副部长的设计进行。
“勇娃子,健娃子,大大我有事情要出差,还说不定几天回来,这些天就得你婶子和弟弟陪你们了。”
那哥俩来北京的第二天一早,在那个王府级的四合院中院的餐厅里,高副部长对他的两个侄子说。他夫人和儿子也在坐,早餐有点稀汤寡水,可这位高家的最高长辈说话的态度格外客气。
“大,您有事儿忙您的去吧。”这哥俩说,心里却被闪了一下。
高副部长一走,高夫人就和这哥俩说开了话:
“感觉北京怎么样呵?”
“真大,真好。”
“北京城最好的时候应当在康乾盛世。那时候已经有上百年没打仗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歌舞升平,皇宫和内外城都建设一新。从道光起就开始打仗了,内战——太平天国、捻军、滇甘回民起义、
白莲教、义和团此起彼伏。义和团围困东交民巷使馆区六十多天,烧毁了亚斯立堂等十一所教堂和前门一条街上千户;外战——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那次俄军攻打东直门,日军攻打朝阳门,美军攻打东便门、英军攻打广渠门、联军从东直门、朝阳门破门而入,火烧圆明园……北京城从此就破败不堪了。”(这一段口气要加快,体现出有学问、思维的敏捷和行事独断)
这哥俩第一次见过小婶子——二叔的新媳妇,她四十来岁,人保养得像三十多岁,和他们俩差不多;她风度翩翩,谈吐不凡,还是个大学讲师。听她讲话真长知识,却看到高延在一旁直撇嘴——他也是个有学问的。
“北京城在甲午年间彻底修缮过一次。那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大寿,政府拨出三千万两银子为她举办庆寿典礼,其中就有八百万两是借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北京从皇宫西华门,到北长街,转西安门大街,经西四路口,往北沿西四北大街,经新街口,出西直门,奔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都搭了花坛、戏台、彩殿、牌楼,颐和园内为了接待外国使团和王公贵族更是装饰一新。可甲午战争一打,慈禧就没了心思,她的生日从简,有些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
(这一段口气同上)
听到这里,高智勇想:“小婶子真爱说话,看来是个好打交道的人,以后求二叔不如求她。”
“北京城在傅作义时期还很完整,为了打仗,他把城外的民居都给拆了,对城墙也做了加固,曾经想死守。后来通过地下党做工作他率部投诚,为保卫北京立了大功。那时候中国又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四年的内战,举国上下只有北京这么一座有规模的、完整的古城。如果按照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就是‘梁陈方案’,把行政中心建在城外,城里不搞工业,只搞文化和旅游,而不是苏联专家的意见大拆大建,北京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这一段口气同上)
听到这里,李智健想:“小婶子说这些干嘛?是在给我们导游吗?带我们去逛逛不就得了?”
“从建国到‘文革’这三十年,北京城虽然有‘十大建筑’,这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新,但建设不多,修缮不少,还基本保留着古城风貌。可一改革开放就不行了,二环以里拆了好多四合院,四环以外摊开了大饼,到处都是城中村……特别是一放开户籍管理,你们这些外地人可以随便进北京,我们北京人的好日子就过去了。”
(这一段口气同上)
听到这儿这哥俩才明白,小婶子绕了半天是不主张外地人来北京呵?乍不说北京现在的经济繁荣主要靠我们外地人呢?李智健问:“小婶儿,您是北京人吗?”
高延这才插话:“我三娘是北大荒人。”
这哥俩笑了,一个说:“我是沈阳——盛京人。”一个说:“我是长春——新京人。”
小婶子对继子高延叫他“三娘”没表示反感,也没吃什么东西,又说了一通北京空气不好还不如呆在沈阳长春、北京不好打工、工资低、生活成本高的话,听司机一叫就走了,没对这两个侄子没做任何安排。高延等她后妈走后说:“带上你们的行李,到我姐家坐坐。”这不是要撵客吗?
趁高延去提车,李智健对高智勇说:“哥,这是王府,不是咱们呆的地方,咱们还是回去吧?”
高智勇还不死心,说:“弟,高延的姐姐高安可好,不势利眼,说不定能帮咱们。”
说话间高延开过来一辆银灰色加长旧轿车,商标是两个重叠的“R”字,车头上有一个带翅膀的女神的小雕像,让这哥俩上了车。
“认识这辆车吗?”高延问。
高智勇说:“不认识。”
“给估个价。”
高智勇一看,车内很宽敞,真皮座椅就是有点旧,说:“二、二十万?”
“你给加个零。”
高智勇说:“二、二百万?不会吧?”
“你还得乘个五。”
李智健说:“这是1920年产的劳斯莱斯幻影,当时的售价可能相当于人民币1488万,由于它完全是手工制作并且限量生产,别看已经开了六十多年,遇上好的藏家也能卖到千万。”
高延唰地一下把车停在了路边,说:“你来开,我给你指路。不知道以为我是司机,你是老板。”上车后他说:“老实告诉我,你到底是干什么的?”李智健熟练地驾着车说:“监狱是最好的大学,难道你不知道?”高延说:“看来我真得好好编排编排你了。”
高公子有意带着他的两个堂哥从长安街横向穿越了天安门,他一路都在指点,说这栋楼是他发小的,那栋楼是他邻居的,这栋楼是他同学的,那栋楼是他朋友的,每栋楼都价值连城,看来北京真有个高干子弟圈;又和他们挑过头来转到西二环的金融街,说这家银行是他的合作伙伴,那家保险公司是他的股东,那家证券公司是他的投资人,那家基金公司是他的资金池,那口气好像他就是中国的首富;又带他们去了西北四环的中关村科技园,说这家大学和他要合作,那家科研院所要和他联合开发项目……他父亲当年攻城掠地,他今天呼风唤雨,看来正应了昨晚酒桌上的那句话,他们家真是“自有后来人”呵。
高延的劳斯莱斯幻影停在了北五环外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大院,高安——高副部长的大女儿,围着一个大胶皮围裙站在了院门前,年龄在三十五岁上下,长得细条有点粗。
“又得瑟啦?”姐姐用这样的口吻欢迎弟弟。
“噢,我平时不开这辆车。”弟弟在姐姐面前谦虚了很多。
“高安。”高智勇上前微微鞠躬道。
“哟,啥时候出来的?”女主人有点嘲讽地说。
“高安。”李智健也上前问候道。
“哟,你也刚出来吧?”女主人的口气好像说:“这两个一丘之貉!”(口气在骂)
这哥俩对视了一下——难道中国的贵族子弟连起码的待客之道也不懂吗?
高延带着这哥俩往院子里走,北京的冬天和东北的冬天一样地里只有些农业垃圾,没有一点绿色。他说这个院子是向当地农民租的,他姐就喜欢种点地,收获还抵上不上雇人的工钱;有时会被人偷,气得她要死;丰收了送人都没人要,又气得她要死。她和后妈岁数差不多,就不愿意回家,逢年过节还得他和爸爸来看她,真倔。
说话间他们走进了一间普通农房,三开间,中间是客厅、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卧室,家具极其简朴,摆得全是书,虽然没法高家的四合院相比,却多了几许书香气。难道高安真喜欢过这种日子?还是好日子过腻了烧的?来串门的两兄弟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听说你又去找刘洋了?”高安的口气仍是那么冲。
“是呵,人家召见我了,最后还 得姐你打招呼。”看来高延的关系一部分来自他姐姐高安。
这时有个农妇模样的人掀开门帘子走进来,也不向客人打招呼,问:“晚上在外边吃还是在家吃?”高安笑眯眯道:“你给泡壶茶。都不是外人,在家吃,你做啥我们吃啥。”
茶很快就泡好了,那农妇用粗瓷碗端上来,高延闻一下就推到了一边。李智健喝一口,好苦。只有高智勇说:“好茶,好茶。”
高安问他的两个堂兄弟:“你们来找我干啥?”
高智勇一见这场面就不想求她什么事情了,说:“就是看看妹子你,十多年都没见了,不走动就都陌生了。”
高安说:“这么好心呵?听说你们落实政策有钱了?”
高智勇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想说:“你们家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年比我爹可差多了!”李智健赶紧说:“噢,我们找你是有点事儿,你这儿种地需要人手不?”
高安听他这么一说,做出个刮目相看的表情:“需要呵,你会种地吗?”
李智健就向高安讲了一通农业经。说她这块地不到三亩,就不能种单一品种,并且不能光是种植,得“养种平衡”,这样才能形成“循环农业”。这“养种平衡”就是养殖和种植得有一定比例,有养殖就有肥料,有种植就有饲料。这“循环农业”就是养殖和种植的东西人和牲口吃,其垃圾和人畜排泄物可做沼气的原料。这沼气可是个好东西,能变废为宝,沼液能浸种,沼渣能还田,有了沼气又能照明又能燃烧,加上太阳能就不用买商品能源了。他建议这里采用果、粮、菜、鸡、猪、鱼、沼模式,还能养一只大狗,建议来一只金毛,这种狗智商高,很温顺,还好训练。说着还给她画了一张“立体养殖种植产品结构图”,说这足以让五口之家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形成样板输出技术,就能挣钱了。
李智健刚讲时高安还漫不经心,听到养狗她就喜笑颜开了,看到他画的“立体养殖种植产品结构图”一拍李智健的肩膀:“你在哪儿学得这一套?监狱大学?本地主雇你当长工了!”

作者简介
欧阳如一,规划师、建筑师、作家、诗人。
创作了大量文学,包括小说、诗歌、电影剧本等,近作有:
一、长篇小说
1、长篇系列间谍小说《天生间谍》
2、长篇系列情感小说《生死恋》
二、自由诗集
1、自由诗集《我的神》
2、自由诗集《大海,我的爱人》
三、长篇史诗
1、长篇史诗《大航海时代》
2、长篇史诗《周颂》

段爱国(网名:老菩提/段王爷)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中国好声音联盟会员、大东北朗诵艺术会艺术顾问,欧震艺术团团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黒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理事。
长篇小说《天生间谍》等演播作品在《懒人听书》上展播。曾参加《国际仓央嘉措诗歌朗诵颁奖盛典会》《首届全国“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大赛》《普林斯顿大学文化艺术节》等交流活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