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木作品集《无名草(三)》出版
广 木
我的《无名草(三)》一书今天出版了。这是本人自费出书的第五本。
1977年,在陈建明先生自学精神鼓舞下,本人走上了业余文艺创作之路。40多年来笔耕不辍,虽未取得什么突出成绩,但也自得其乐。为方便阅读,从2015年开始,陆续将自己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或未发表的部分作品汇编成书。先后汇编了《曲艺作品选》《无名草》《无悔人生》《无名草(二)》,共计100多万字。
现在续编的《无名草(三)》,按微电影、戏剧、曲艺、诗歌、故事、综合分类。请涿鹿林枝子藏书院有限公司经理、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祁要武先生作序。(附后)
取“无名草”之名,意指自己所写作品总觉不成体统,难登大雅之堂,只不过是一棵棵无名小草而已。但愿这“无名草”能为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增添一丝新绿。
不少文友建议找正式出版社出书,本人也明白正式出版社出的书有书号、有权威,自己也不是吝啬买书号的钱,最主要是本人觉得所写的东西不够档次,难免贻笑大方。
本人出书不为出名,只是把分散的一些稿件收集到一起便于保存和阅读,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总结,给来世一遭一个交待,给朋友们留个纪念而已。俗话说: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有爱好读书的朋友,有意阅读本人拙作者,可与本人联系赠阅。由于本人文化程度所限,难免有语不尽表、言不达意、词不规范、句不通畅之处,恳望读者诸君阅后不吝赐教。谢谢!
附:
可敬的民间曲艺家杨存山
(序)
祁要武
去年6月13日上午,存山电话约我为他的《无名草(三)》写个序。他说:“不急,等我把书稿整理好发给你,一块儿挑挑毛病再动笔不迟。”新年度2月15日,在电脑上看到存山发的《无名草(三)》电子版书稿。我利用10天时间粗略地看了一遍,又翻阅了他先后辑印的《曲艺作品选》《无名草》《无悔人生》的“综合作品选”部分,以及《无名草(二)》。存山超百万字的戏曲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佩服敬慕。
他因爱执着,坚守奉献。坚持不懈地创作耕耘,把形势发展的要紧事、家乡发生的新鲜事、百姓民众关心的贴心事、朋友间的喜庆事、提请大家注意的事等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曲艺形式写出来,除去内容本身的弘扬新风尚,弃旧图新,抑恶扬善,反腐倡廉,引人奋进的宣传效应外,我认为那些数来宝、藏头诗、微电影、对口快板、快书小段、三句半、鼓词、小品、相声、秧歌角等多种戏曲体裁形式也是值得读者留意且引起重视的。
因为,宣传教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除了新闻报刊、电影电视、小说诗歌等,戏剧曲艺同样不可或缺。尤其具体到我们农村基层来说,每每群众文艺活动,台上演出的节目除了少量传统剧目(大部还是折子戏),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代歌舞、广场舞、独唱等,形式单一干瘪,不被大众所喜闻乐见。而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鼓词、小品、相声等形式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缺少这方面的表演人才,二是这方面体裁的“本头”匮乏,实际就是专业创作人才少。纵观全县,我了解到的,仅有陈建明、杨存山两位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除了他俩外还有表演艺术家席振德老先生、倾心戏剧研究的霍汉清老师和懂戏的许茂生老师,他们都曾涉猎这方面的作品创作,而其中当属存山为佼佼者。
在此,我不再赘述存山艰难的生平,坎坷的生活之路,以及受聘担任飞梭培训学校副校长尽责尽职受欢迎之类的事情,就以存山当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写的是什么体裁、什么作品,只是自己规定:无论什么体裁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稿……只是靠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随写随寄稿。尽管发表作品的比率不足十分之一,但也从不气馁,继续笔耕不辍,写了几百万字的练笔稿件”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全县不可多得、富有建树的民间曲艺家的亲身经历,结合我们基层民间曲艺文化发展建设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以与行家商榷。
联系实际,借助网络,使戏曲作品更富生命力。存山深入生活,善于观察,紧扣热点。作品题材取于民间,尝试多种选题和戏曲体裁的创作。他的《无名草(三)》,按微电影、戏剧、曲艺、诗歌、故事、综合分类共有作品134部(篇),大部剧目和曲目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应约、应需之作。有县春晚节目、县“彩色周末”表演,还有“新农村振兴”专场等等。而他探索实践,借助网络搞创作传播更值得推崇。尤其《无名草(三)》有关“新冠疫情防护”内容作品也占一定比例,如数来宝《为战胜瘟神做贡献》,三句半《打赢防控阻击战》,对口快板《非正能量信息别乱传》,戏剧唱段《中国有个钟南山》,藏头诗《白衣天使大爱人间》等。因为是特殊时期,疫情期间在“宅家防护”情况下,他的作品通过在室内排练,村头、旅游景区入口演出,利用网络传播千家万户,收到极大宣传效果。另外,很多作品在《中国国际剧本网》发表后,被当地或外地文艺团体争相采用,排练演出。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存山的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文艺团体“再生产”,上舞台、传网络?原因很简单,形势发展,民间需要。他的作品如同6、70年代各地文化部门印发的《戏曲集锦》《群众演唱》资料一样,需者众多,难求一得。不同的是,以往的戏曲文化传播,大多是将现成的作品送抵受众身边、手中,而在当前数字时代,基于网络的双向交互,存山积极介入参与,探索实践,我们应该效仿。
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培养戏曲创作新人。存山受聘担任语文课教学,像三字歌《家庭教育》《杨世南赞》,藏头诗《元旦祝福》《“五一”祝福》,故事《背河》等,从内容上讲都是教书育人所需的学英雄上进、传统文化素材,都是必须向学生讲授灌输的,正好是平时阅读课或课余交流的补充内容,而三字歌、藏头诗、故事这些承载以上内容的体裁形式又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就自然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同时,寓教于乐,逐步了解掌握这些体裁的具体写作要求和格式。这即为今后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不过谈及这个问题时我就想,尽管存山的个人作为,对培养戏曲创作新人不过杯水车薪,但他一路真心实意对戏曲传承的坚持,却是一个榜样的引领。我在此发声之目的,意欲引起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比如,能否由县级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公益团体,有计划地设置或设立戏曲创作培训班,政府出资,培育新人?以使伟大祖国的戏曲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关心创作人才,重视创研成果,使戏曲文化得以传承。存山“内退十三载,一直在飞梭。担任副校长,兼上语文课。”现为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常委理事、曲艺戏剧创研中心主任,被涿鹿秧歌角研究会聘为剧本创委会主任。这些无疑证明了存山本身所具备的才华和价值。他默默无闻和自成体系的运作,尽管其作品集和《无名草》系列“没有书号”,或如他自谦所谓只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总结,給来世一遭一个交代,给朋友们留个纪念而已”,我却从内心不忍认同。因为,他孜孜以求、呕心沥血的创作成果,体现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那一份责任,且其创研成果已转化为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理应得到重视。这样,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帮助他们联系出版渠道、提供一些资金扶持又未尝不可呢?
唉,说是写序,却“序”外生枝了。不过出发点如存山在《编前语》中所说:“但愿这‘无名草’能为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增添一丝新绿。”
—— 2021年2月26日,草于林枝子藏书院

(祁要武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