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的现实、回归、发展略谈
蔡宗周
一、 诗歌如何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诗是立于文明潮头的,总是开风气之先。然而,诗歌发展到今天,如何抒写当代,以艺术的手法折射当代人的思想追求和精神世界,注入现代意识,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和思考,都是摆在每个诗人面前要回答的问题。中国诗,总不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直唱下去而一成不变了,也总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唱着田园式的牧歌走进新时代。中国的当代诗人,总应对当代的生活抒发情怀。自然,现代诗从题材到内容,从技巧到手法,从风格到流派,从修辞到语境,都应有一个嬗变,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诗人洛夫、余光中的诗,就有着一种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又比如有人追求现代古典主义,也是一种探索。念钊的诗在这方面也是作了努力的,他用一颗人文关怀的诗心,用一双洞察世事的明眸,剖析当今世界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究其本质和根源,抨击被物质异化的灵魂,对一些“世纪污垢”来一种“矫枉过正”,从书名《绝地残红》字样,且常戏称自己为“愤青”,就似乎触摸到作者胸中欲将愤发的烈焰和令人惊悸的血色。
念钊的作品,许多都取材于当代的生活。如关注人类能源的《石油时代》《新物质定律》;关注现代人灵魂的异化的《新“垃圾运动”》《海选超女》;关注人性和命运的《“煤黑子”与井下骡子》《中国农民工》;关注环保的《唐装·纯棉情结》《城市仲夏》,等等。我们姑且先不去探究念钊这类题材的诗写得怎样,可作者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目光所及大都与民生相关,与人类命运相连,这种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值得尊敬的。这是诗人应有的胸怀,自屈原的《天问》至今,有良知良心的中国诗人都应有这种大胸怀,这是值得倡导的。诗,离不开生活,诗是伴随人类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的。

二、 诗歌如何抒写当代、追问当代
我从不赞成文学创作中的题材决定论,任何题材都可写出好的作品来,这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学养、品质、感悟、技巧和灵性。诗,不应是生活的简单描摹和再现,而应是精神的追问和探究,直面人性这个文学永恒的主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是我们观察当今时代、观察中国社会、观察文学艺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认识工具。诗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在现代社会写出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像鲁迅那样,也应是诗人们的追求。
念钊诗集中的一些篇章,似乎也试图朝这方面努力。如《石油时代》中“世纪的经纬轴线/与石油的许多细节有关/工业孵化的‘金属甲虫’振翅嗡响……//今天的生命依附已绝对离不开石油的根系/地球被喷井吐出的飞花纷彩所生动所陶醉/但石油的秉性依然是乌黑的……”这种乌黑,是贪欲的乌黑,环境的乌黑,灵魂的乌黑!这就是一种深沉的追问。又如《乌镇的日子》组诗中,念钊不满足落笔描摹水乡的“从远古飘漾而至/听到轻盈的足音/宁静的水乡/欢腾的水乡/石巷、木楼/船篷、拱桥……”而是赞颂“没有工业时代的虚饰/大躁大艳撩人”的自然神韵,这也是对当今工业污染带给人类灾难的反思。
要写好现代题材的诗,我认为不应沉醉于现代科技的种种技术层面,不应迷恋于种种时髦的表象,而应透过现代生活的图景,直逼人的精神和灵魂,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并歌之颂之。当然,现代诗也要寻求新颖的表现手法、新颖的语境,在传承的同时有所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来。

三、 诗歌应回归诗的品质、诗的美学
诗如何写好,历来是见仁见智。历史上这方面一直没停止争论和商榷,鄙人固执地认为,中国现代诗,首先是汉诗,是现代的,也首先是写给中国人的,让中国人看得懂。诗不能写成天书,起码要让读者能意会或言传,能激动或感动,能喜悦或忧伤,能启迪或顿悟,能遐思或玄想,能同感或共鸣,能撩拨或震撼,总要守住诗的尊严——真善美,总要守住诗人的品格——良心和良知。
诗的精神品质,应该是追求真善美,诗的艺术特点,应该是区别于其他文体,有着自己的属性,如押韵、节奏、韵律、意象、构思、立意等。当然,今日的诗坛,山头林立,流派纷呈,有的人没写出几首大众公认的好诗,却狂妄地提出:“颠覆传统”“否定一切”。摒弃言志的表述,反对思想的崇高,丧失道德的节律,消解社会的责任,一味追求玩耍、追求刺激、追求“票房”、追求喧哗。清醒的作者要有自己的思辨,莫急于跟风,要坚信自己的判断,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当前的诗也有一种远离诗的特性,散文化越来越厉害的倾向,忽略了诗的节奏、韵律,视押韵为落伍,视语法修辞为落伍,使一些诗难以卒读,甚至不知所云。念钊的诗注意把握了诗的崇高和尊严,有着诗人的良知和责任,然而在诗的特色方面似觉偏于散文化,还有待于锤炼和完善。比如,要追求诗的意境和巧思,要加强诗的节奏和韵律,要讲究诗的意象和形象,要注意诗的炼字和炼句,写得更精炼些、更诗意些。有时,诗的直白和简约,也可营造出很好的诗意。就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样,能成为千秋绝句。我比较喜欢念钊诗集中写得比较清新明快的篇章,如《乌镇的日子》《郴州·苏仙岭吟》等。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追求,自可舒展自己的美丽,唱出自己的心声。我想,诗人只要能守住诗的尊严,守住真善美,守住良知和良心,就可守住一颗真正的诗心。那么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定能盛开出自己的美丽。
( 摘自为梁念钊诗集《绝地残红》序 2008.11.22)

蔡宗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世界华文诗人笔会秘书长,原《中国铁路文艺》副主编,《华夏诗报》副总编。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4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