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家 那 条 河
播音 燕语~呢喃
老家的河流如一根长长的绳索,把家乡和我牢牢地牵系在一起。而那如睡莲般绽放在水乡大地上的身影便时常掠过烟圈的蓝,令人魂缠梦绕,心驰神往,无时无刻不在侵入我的文字空间。很多次梦回老家,我依然伫立在老家河畔,唤醒我深情的回忆……
我的老家小葛庄地处里苏北里下河腹部,那儿四面环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出门都靠船。在以前小学东南边有诺大一片水域,与邻乡横泾、邻县兴化马得港(现在叫马港村)连在一起,足有上万亩,那时我们都叫它大盘岔。大河对面是大片芦苇荡,每逢夏秋季节芦苇茂盛,成了好大一片青纱帐,正如《沙家浜》唱的一样,相传战争年代芦苇荡也真起过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家乡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填老河开新河,实现农田方整化,大河和草荡都被人为地开发了,在村子中间还开了一条南北向的河,把好大的一个村落一劈两半。现在主要河流只有南临六安河,水流向东接兴化,自然风光旖旎,燕来雁去,鱼塘遍布,蟹肥稻黄,炊烟飘香,可以说是天高、地迥、水阔、河水茫茫,桨声欸乃,至今依稀可闻。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家乡那河水面如镜,清澈见底,站在河岸上,能看鱼虾在水草丛中嬉戏。有两头翘起的小木船,仿佛是童话里的绣花鞋。有吨把左右的水泥船,敞口子,舱里永远存放着锃亮的农具和生锈的故事。一声声“你早”、“吃过喃”、“收工啦”、“回家了”,都能拧得出浓郁的湿漉漉的乡音悝语。偶尔还会闯进一两艘大型的挂桨船,突突突,冒着黑烟,喘着气,犹如一怪物,瞬间留下两三米宽的玉一般的波痕,正用抒情性的节奏犁开水面,驶向希望的远方。
现在在家乡偶尔见一叶小船驶过,犹如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境在覆盖着家乡那河流,儿时家乡的梦幻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阳春三月,老家那条河仿佛是一条条玉带,远远望去,甚是耀眼可爱。春耕时节,家乡的河生机盎然,妇女们有的头上扎着方巾,忙着锄草,有的挑着土箕施肥,有的在菜地里播种育苗;男人们两人一组撑着小船,船头船尾各站一人,两手紧握泥罱柄,将河泥一罱一罱地罱到船上,船满后再用豁掀一掀一掀地豁到事先准备好的草泥塘,沤至半个多月,进行人工翻塘,待麦收后挑到田里作水稻基肥。我记得父辈们那时罱河泥还常常会罱到一些黑鱼、鲫鱼、河蚌或螃蟹、乌龟、甲鱼等,收工后带回“劳动成果”,给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改善生活,带来无尽的乐趣。
炎热的夏天,曾经常坐在老家那条河边的码头上玩耍,时儿卷起裤腿,把脚伸到水里,只稍停会儿,小鱼儿就会嬉戏于脚丫周围,痒痒的,接着便用小脚在水里划上几脚,小鱼便纷纷散去。与大人到河边淘米,把淘米家什有意识沉浸在水中,小鱼便来抢食,突然提起,还能带上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可以轻易尝鲜。
秋天是一个有梦的季节,老家那条河的两边田埂牵引垄垄田畴,和风吹送,芳香扑鼻,是一个从种望到收的季节。秋天家乡的田边水渠时非常适宜田螺等生物繁衍生长,河床上你会满眼看到田螺密密麻麻,我时常与小伙伴们扛着趟网,带着竹钯和箩筐去收获,晚上定会有一顿极好的美餐,从煮透的田螺中吸出洁白鲜嫩的肉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老家的那条河是那么宁静而寂寞,已没有往日川流不息的步履,显得是那么安宁、静谧与妩媚;家乡的河再也看不到水草的招摆,更不见鱼虾的嬉戏。一些鱼虾钻进洞穴取暖或冬眠,有的藏在水草里保暖,于是,我们根据这一特性,带着趟网,沿着河边瞄准好河草垛,猛力将趟网一推一收,当鱼虾还没反应过来,便成了趟网战利品。严寒的冬天,小河沟都冻得实头头的,我们可以在冰冻的河上尽情地玩耍,滚铁环、砸钱堆、打冻鱼,老家的河,同样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难忘记忆!
老家那条河,我的母亲河,家乡的河流是宽阔且美丽的,这些河流既能独立地存在与流淌,也能包容并蓄,和谐共存,你把一卷卷神奇斑斓的成长启蒙巧妙地在这多情的波光里完美诠释!
老家那条河,里下河的宠爱;老家那条河,恒河般圣洁;这些河流日夜不息地在家乡流淌着,丰沛的河水长年滋润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经年累月地听着河水发出的动听的涛声,我能这我生长在这丰沛的水乡而暗自庆幸……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正如一首《我的祖国》脍炙人口,几十年久听不厌。难怪从家乡走出去的汪曾祺总是思念着家乡,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地流露出浓浓的家乡情结,总是眷眷深情地表白:“我的家乡在高邮”,可见作家汪曾祺为有这样的家乡充满无尽的骄傲和自豪!
写于2019年7月改于辛丑年正月

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高邮作协会员。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

燕语~呢喃,山东潍坊人,愿用美好声音诠释美好人生,简单生活,快乐他人。
【热评精选】
拜读葛国顺老师优美散文《老家那条河》。该作品开头详细介绍家乡那条河的地理位置,属苏北"沙家浜″地域,是长江三角洲,河流比较发达地区,上世纪70年代,在交通或工农业生产运输方面,人们生活基本是走水运,所以,有许多地方的人民习惯将这条河称之为母亲河。而作者以河流为素材,回想连篇,将童年趣事,所见所闻,融入作品。行文流畅,结构分明,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进行精彩描述。
春天,老家的河仿佛是一条玉带,春姑娘来时,田地上有少女陪伴耕作,河滩上有少男在河里打捞肥料,不时,有人在河里抓到甲鱼等"战利品";夏天,这里是孩童们的水上乐园,抓虾,抓鱼,游泳各项都不落下;秋风瑟瑟,河床丰富,家乡的河里五花八门,有田螺,有蟹肥稻黄,这些美味家淆更是飘香万里,吃得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即使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孩子们也不畏冷,照常带着捕猎工具进洞穴搜捕或赶网,也会争得“劳动成果"。
作者以最真实手笔,巧妙构思,以叙带描,将自已感情融入家乡河流,抒发对家乡的一山一水的誊念与回味。文章主题明确,扣题发挥,段落分明,文字精炼,字意达境,情节入微,刻画细腻,用词整洁舒缓,足以说明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好作品,推荐欣赏!(点评:兰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