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们坐在湖边长椅上,看了会儿山
还看了会儿鱼。湖区是暗房里的底片,
在午后的微风中慢慢显影。天越暗
事物的轮廓越清晰。后来,看鱼的人
变多了。到底是人先来的,还是鱼呢?
他说,大概人群里有鱼,鱼群里
也有人吧。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说。
他看了我一眼,似乎在等什么时刻。
我缩了缩鳞片,咽下气泡。这时
他站起身,说一起去游水。
朴耳:本名王前,1987年生,出版社编辑,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等。这是一首努力发现底细的短诗,平白朴素的诗行隐藏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值得再三品味:生活鱼龙混杂,摩肩接踵,却没有人能真正探知到对方的底细。诗的开头写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与好友看山,看鱼,平和而宁静。接着引出“湖区是暗房里的底片,/在午后的微风中慢慢显影。天越暗//事物的轮廓越清晰。”这里的表达与我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也许我们在白天看到的并不真实,在黑夜才显露出本来的面貌。后来,看鱼的人变多了,是人先来的还是鱼先来的呢,“他说,大概人群里有鱼,鱼群里/也有人吧。”这句话有意思,人群里有鱼,鱼群里也有人,我们以为周围都是同类,但也许并非如此。结尾是点睛之笔,与前文相呼应,我是人群中的鱼,而他是要到鱼群中的人,这就是荒诞的生活映照。“他看了我一眼,似乎在等什么时刻”,他期待能探知对方底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卸下伪装,敞开心扉,作者所表达的,正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一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