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粮食的丰收
无论什么时候, 粮食丰收,都是农民的企盼。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丰收靠什么?国家曾经颁布过“农业八字宪法”。这八个字是“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个字中,可能是因为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所以把水排在第一位。又因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把肥排在第二位。庄稼缺少了肥,自然芽瘦苗黄,籽粒干瘪,难以丰收。其它的,籽种、土壤等几个方面,都是促进粮食丰收的基本条件。
为了有足够的肥料,保证庄稼生长需要,为粮食丰收打好基础,人们曾经采取过多种措施。

以前,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时候,人们一家一户,单干种庄稼。肥料不够,只有自己想办法。有人建个公共厕所攒粪,有人养牲口攒粪,有人养鸡猪攒粪。老年人没事,就沿路拾粪。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外地人到洛宁赶王范集。走了半天,不知道距离王范还有多远。见一老者背一挎篓,手拿小锨,正在路边拾粪。便问老者:“王范离这儿几里地”?那老者说:“王范唱是梆子戏”。外地人说:“你咋恁聋哩”?老人答:“不穷能来拾粪啊”!
其实,许多老年人拾粪,除了家里穷,主要还是想多攒点粪当肥料,让庄稼多打点粮食。那时候,能用来当作肥料的,也就是各种“农家肥”,牛粪、羊粪、猪粪、鸡粪都是上好的天然肥料。

农民们,犁耙耕耘下苦功,隔年播种望收成。人们把积攒的粪土,一车一车拉到地头。地里不通车,就用担子一担一担送到地里。再用锨把粪撒开。也有人,撒粪不用锨。两手扭转箩头,用力一旋转,粪土便均匀地分散开来,撒在地表,叫做“踅粪”。踅粪时,得用力转动盛满粪土的箩头。不然,粪土散布不均匀。只有手法熟练的老农,才会踅粪。农民在拉粪、担粪、撒粪的劳动中,播下对粮食丰收的希望。

农村合作化后,生产队同样是缺少肥料。“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总不能种“卫生田”吧!没有充足的肥料,咋能打来粮食?於是,洛宁大地上,便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肥运动”。生产队除了收集各家粪土,还想方设法开辟肥源。最常见的,是男女老少齐出动,一镰一镰割青草,一篓一篓收起来。用铡刀把青草连同植物秸秆,铡成短节,堆积成堆,然后,用泥巴把表面糊起来。称为“沤肥”。几天之后,沤肥的草堆便热气腾腾。经过一段时间,草和秸杆腐烂后,就成了肥料。扒开草堆,把沤成的肥,施入庄稼地。

还有一种常见方法,叫“换壮土”。以前,百姓住的房屋,多是土墙或者土坯墙。人们在家里,用柴草做饭、烤火。时间长了,烟熏火燎,墙体就变得黑乎乎的,还有一股烟熏气味。就有人打老土墙的主意。由队里组织劳力打土坯。土坯晾干后,让人把老旧墙扒掉,换成新土坯墙。墙换成新的了,壮土也有了,一举两得。然后,把换得的壮土打碎,当作肥料使用。
那一年,洛宁来了一位县委书记。这位书记,知道“肥是庄稼宝,农业离不了”。就再次发动各村积肥。而且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位书记下乡时,就推个自行车,车后座上挂个筐,一路拾粪。书记都带头了,其他人谁不行动!不仅村里人集肥,连学生也参加了。一时间,学校里,各班开展积肥竞赛,一堆堆粪土,遍布校园。广播里还表扬集粪先进个人、先进班级,大家争着“为农业做贡献”。
然而,尽管人们想了许多办法,广开肥源,还是地多肥少。而且积粗肥,要投入大量劳力,肥田效果却并不显著。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大都在几百斤徘徊。塬区旱地的亩产,甚至只有百十斤。丰产的目的仍是难以达到。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科学是进步的动力。“化学肥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原来的面貌。化学肥料,用量少,肥力大,使用方便。而且满足了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粮食产量便迅速增长起来。
最初流行的化学肥料,是液态“氨水”。人们把液态氨水运回,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施入庄稼地。因为,纯氨水是会把庄稼“烧”死的。但液氨运输不便,用量也不好掌握。
随后,固态化肥广泛推广。“碳氨”、“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各种化肥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使用富含氮磷钾的化肥,加上优良品种的推广,粮食亩产很快上升。水浇地每亩可以达到千斤以上,塬区旱地也可达到几百斤。这让农民脸上充满了笑容,使国家粮仓增加了储备。

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化肥的普及,粮食是丰收了。但是,年复一年使用化肥,土壤可能出现板结。於是,农家肥的优势又开始显现。这些农家有机肥, 比起化肥,更能很好地保护土壤。随着农业机械化耕作,“秸杆还田”开始出现。秸杆回归土地,沤了以后,可以当作肥料。既能松软土壤,又利用了秸杆原有的养分。但是秸杆还田,也存在一些问题。秸秆在水田里,能很快沤掉。但在旱地里,却很难自然分解。同时,农作物播种时,种子如果恰好落在秸秆上,也会影响出苗率。
一切事物都在发展,人类的探索不会停止。如今,“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等,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出现。也许以后会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既能供应农作物养分,又能有效保护土壤。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取得更大的丰收。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