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强大,不是高大威武之士,不是富可敌国之商贾,不是几品大员之仕,而是一个懂得自律,做到自律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因为自律的人,犹如披着铠甲,涂着防锈漆,穿着防火衣,敌人攻不破,蛊毒进不来,烈火烧不着。
他不馋不能吃的东西,他不怕辛苦劳累,他不贪财不好色,他不欠金钱不欠感情,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坐怀不乱、临危不惧,这样才做到可以水来土淹,兵来将挡,千里走单骑,勇创天涯路。
①
不纵欲
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既便担任了这样的朝廷重臣,也还是凡是不是圣人,年轻时也喜欢女色,每当同僚聚会时,他也羡慕别人能领出来的姿色美女,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女人虽然是男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将“美色”当成驱使,就势必会做出可耻的事来。”于是,他就强迫使自己忙碌起来,有时读书、有时写字、有时三更半夜找朋友聊天至到天亮,从而用身体的忙碌和思想的劳累消除心中的杂念。
1824年,曾国藩娶了欧阳夫人,做了父亲的朋友当时湖南衡阳廪生欧阳凝祉的女婿,一直到去世就未再未娶纳。
可是,在1861年冬天,曾国藩突然要纳妾。要知道,当时正值咸丰皇帝刚刚驾崩,全国人民正在服丧3个月期间;曾国藩自己正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决战正鏖。人们非常不解,甚至认为曾国藩一定是受人蛊惑,迷信所至。
不得已,曾国藩亲自出面澄清。原来,曾国藩长期受皮肤病,可能就是现在的荨麻疹所困,非常烦恼,常常夜不能寐。曾国藩常常说的一句话:余身体平安,遍身生疮,竟日作痒。
每天都需要仆人给他一边挠痒一边才能处理公务,时间长了非常不方便,而且还可能落人闲话,遭人非议。不如娶一小妾,既能帮助挠痒痒,便于处理公务和写字,避免了闲话。
当然,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智慧,就是主动往身上泼脏水,撇开一点与前朝的关系,避免来自慈禧太后的压力甚至可能是灾祸。不过,这是后话,无可考证,也就是多余的话啦。
②
不贪婪
曾国藩坚持不收礼、不欠钱、不欠情,却乐于帮助弱者,救助穷人,有时也会送礼,也会托关系找门路,也会找人办事情,不过他从不贪婪不奢糜。
1849年12月3日与四个弟弟的信中说道,11月15日接到祖父大人的讣音,游子在外,极度悲伤,中肠惨痛,然决定开吊之日,不收赙仪,讣贴刻“谨遵遗命,赙仪概不敢领”,偶有送银钱来者,用“奉遗命壁谢”回绝。
由此想到。
前此日子,有幸跟一个省辖市的部门主要领聊天,他讲了一个故事,使我很受启发。这位杨领导有一个同学张某某在省会城市烟草专卖局任局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两位都是不差钱的主儿,大约在2016年的时候,张某某父亲去世,这位杨领导想着这么多年的同学,又时常弄些“白包烟”给他“试吸”,就封了2万元的礼金前去吊唁,谁曾想一到张某某家门口,就在非常显眼处用白纸黑字写道“感谢吊唁,不敢收礼。”这位杨领导只好行了礼,安慰了家属,表达吊唁之情后悻悻而归。
当然,这位杨领导任部门领导10余年,虽工作力度大,执法执纪严格,有过得罪人,有过批评人,甚至也处理过人,但从未徇私办案,从未公报私仇,从未公帑私用,从未收受下属和管理服务对象一分钱,虽然暂时未提拔重用,但是在曾经的上级、同事、同志都有落马的时候,他却能坐得安稳,吃的香,睡得着,为着一方平安和发展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福报。
不过,曾国藩也不都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一点儿不接地气。
在曾国藩升为侍郎,官升正二品后,想早日让父母穿着官服,炫耀一翻,也算父母为子荣嘛。可办事的官差,就是不给力,迟迟不给办,又不是自己直接分管,怎么办呢?也还是要接关系、托熟人、打招呼,事情办成后也是尽中一阵兴奋,对办事的官员虽然心有颇辞,仍然表现出心生感激之情。
③
不忘本
曾国藩的不忘本,是从其祖父曾冈星开始的,也是源于祖父的教诲的。曾国藩的祖父,也就是曾国藩的爷爷曾冈星对曾家子弟的要求是“八字”家教,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就是教育曾家子弟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牢记“八本”,不要忘记本件事: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书者,读书也;蔬、鱼、猪者,当然就是种菜、养鱼和喂猪。
“八字”体现的是中国传统耕读之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日常生活所见、所为是曾国藩上一辈的家风家教,也是曾国藩家风家教的源头。
后来,曾国藩继承和创新的“八字”之说。18612月24日,当时的战况复杂,战事吃紧,连曾国藩自己也看不到希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即便这样,在他写给四个弟弟的信中极不忘记家风家教的教诲:“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曾国藩的这个“八本”则是对中国传统耕读之家家风家教的升级和发展,包括对读书、写作、孝敬、养生、谦逊、作息、作官和行军等,这是结合了曾国藩的身份、经历和经验教训而得来的人生体悟。
在1852年9月18日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所有出殡之事,一切皆从俭约”,还说到“我在家并未带一仆人,盖居乡即全守乡间旧样子,不参半点官宦气习”。
足见,曾国藩不论官多大,学问多大,一直都能保持头脑很清醒、很冷静,不张扬不高调,很自律很素洁,始终不忘本不忘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872年2月4日,也就是曾国藩去世前1个多月,更是15年前父亲曾竹亭去世的日子,曾国藩病魔缠身,悲痛万分、拜过父亲的牌位后,儿子曾纪泽搀扶着在花园散步,忽然一阵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不能说话,便指指桌子:那是写好的遗书,也是曾家世世代代奉为家训的《诫子书》。
曾国藩在其《诫子书》中说:“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可见,曾国藩始终不忘本,连遗言中还要教诲后辈们,要靠读书和劳作赢得神的钦佩,做到衣食事力皆所称,不要企图获得额外、超额财物,不要企图获得超出自己贡献,超出自己德行的名利财物,甚至荣誉待遇,那样是会天下不平、神鬼不许的,是会遭天谴!
细思深想,曾国藩的自律来自哪里,是如何养成的呢?一曰家庭教育,主要是祖父曾冈星的影响;二是读书,曾国藩深读《二十四史》,内心深处或者说骨子里是崇尚耕读人家的贤人名士;三曰人生经历,特别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朝代中的特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