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 第六集 大美无形 完
诵读:幽兰

老子认为美在于体验,在于感悟,在于天人合一。因此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们纷纷在艺术创作时,从自然万物中获取灵感。
(楼观·说经台)每一个晴朗的清晨,终南古楼观的说经台前都能看到有人来这里练习书法,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墨是清澈的泉水,而用来书写的纸就是脚下的青石板。书写,在中国的传统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而且是与精神世界联系的一种方法。而将这种意境达到最高巅峰的人,就是被后世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的名门望族,自幼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东晋时的文化世族几乎都笃信道家学说,王家也不例外,而正是家族的道家信仰,对王羲之未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道家美学的指引下,成年后的王羲之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书法追求平和自然、潇洒飘逸的意境,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浙江绍兴·兰亭)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初,时任会稽刺史的王羲之离开循规蹈矩的官宦生活,与自己的朋友宴集于浙江山阴,即今天的绍兴兰亭。在兰亭的杯酒微醺中,王羲之望着涓涓不断的溪水,感受着山水之美,体悟到自然玄妙的真谛。他忘记了俗世的烦扰,也忘记了声名的负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用自己手中的一管笔,挥写下了千古杰作《兰亭集序》,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高峰,为日后行书的创作开创了一代先河,树立了美的典范。
(兰亭集序仿本)这是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为后世书家必学之帖。它那遒美劲健的笔姿,疏朗静雅的字态,从容平和的气息,令人心神往之。其中的二十三个“之”字,每一个都迵然不同,变化万千。
《兰亭集序》的价值不在其书,而贵在其法。王羲之在不激不厉、节奏疏朗的用笔中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和美的追求,这是人与心与天地相通的不朽之作。王羲之是一位幸运的天才,得益于出生世家,得益于天赋非凡,得益于道法自然。他对于自己的书法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自非达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这玄妙正是老子心目中那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随着王羲之书法的通行天下,一股清新的道家文风也开始悄然改变着以华丽浮夸骈文为代表的东晋文坛。在南齐刘勰所著写的《文心雕龙》中对东晋的文风有过这样的描述:天文、地文皆是自然天成,无需人工雕饰。人文出于人心的自然,即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公元406年,一位中年文人独自离开繁华的城池,向着偏远的山中走去,这位文人就是刚刚弃官返乡的陶渊明。
当时,东晋朝廷已经腐朽不堪,陶渊明心怀家国天下却无人赏识,他出身寒门,人生抱负难以施展。陶渊明做官为民的思想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灭,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踏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陶渊明回到了一个从未用心观察过的天地,看到了没有沾染过尘世污浊的自然山水之美,他心中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寻觅到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出世的陶渊明将自己的心寄情于山水自然之间,表达出道家的清幽高远以及本人精神世界的向往。
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做了生动的描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
陶渊明的诗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胸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平和悠闲的心境和平和淡泊的物境浑融一体,有若天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公元426年,六十二岁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位倔强的老人,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一生与诗为伴,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的一代诗风。陶渊明一生执着的田园梦想,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反抗乱世、退避归隐的旗帜。
(沧溪图·明·文征明)陶渊明口中所吟诵的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色,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在这些古代遗留至今的丹青中寻找着诗人们曾经称颂过的秀美山河。这一幅幅的帛画里,我们可以发现,天地万物竟能有这样简约而又意境深远的表达。
老子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在道家思想中,这至美的境界正是有与无的相互转化,美不在于内容形式的复杂变换,而在于观赏者能否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这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
而在画中,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画家,就是被后世之人称为八大山人的朱耷dā。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在明王朝之后成了紫禁城的第二任主人,身为明朝宗室子弟的朱耷,国毁家亡,心情悲愤,他为此落发为僧,中年之后又改为道士,一生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朱耷出家之后,自号八大山人,他是中国水墨写画最为杰出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道家的有与无得到了最大的想象与发挥。
八大山人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构图上,八大山人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是他一生作品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幅,但它仍然体现着少的原则。开卷的一丛荷花,总共超不过三十笔,笔减而意繁,一开卷便引人入胜,寥寥数笔却神形毕具。

一生愤世嫉俗的八大山人,在绘画时将情感与技巧高度结合,达到了无法而法的境界,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更是道家美学的根本所在。
——有无相生,知白守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画面上留下大片的虚淡空白,这片的无会令观赏者生出无限遐想。画面上有形质的山水草木向无形质的虚空开展延伸,达到了咫尺内山水寥廓的效果。经过视觉与想象的统一,让人感受到从有限到无限、从形质到本体的超越境界。而作者自己则融入到了这一山一峰之中,天地就是自我,而自我就是天地。
那是一个完美而自由的世界。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那里,人生的烦恼与痛苦不曾存在,唯有畅怀于心的翩翩起舞。在漫天的缤纷中,人的心只需要忘记,忘记功名,忘记利禄,忘记滚滚红尘,忘记时间的更替,更忘记了自己,逍遥于天地之间,感受着大美的无形与永恒。
(第六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