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第六集 大美无形 待续
诵读:幽兰

这是一个关于梦的传说。庄子在恍兮惚兮的梦中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天地自然中翩翩起舞,无拘无束。当庄子从梦中醒来,竟不知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自己。如梦似幻间,人蝶不发,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两千三百年来,这个梦一直萦绕在中国文人雅士的心中,他们感悟着生命的本真和自由的灵魂,不能忘怀宇宙万物中那至真至善的壮美,在茫茫天地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只蝴蝶。
第六集 大美无形
(终南山)早春的终南山是一片雾的世界。千百年来,楼观的道人们在这片若隐若现的山岚雾气中寻找着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契机,在他们眼中,宇宙是人身体的外化,它因为与人同体而与人相亲,因为与人相亲而成为诗意和审美的存在。这样的参悟方向正是来自于两千五百年前曾隐居于此的老子。
(老子与尹喜)
——老师,我听您说天地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它们是不是就像这四棵大树一样比肩而立?
——我看见土壤里长出了庄稼,于是把种子播撒了进去,土壤需要上天的阳光和雨露,于是才能孕育出果实,这些不就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道理吗?所以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自然。
在老子的思想中认为,自然是天地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相通的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而在寻找如何天人合一的过程中,道家美学就此产生。
——老师,自然乃万物之本,道乃自然所生,而人是否应该遵循这个不变的规律。——正是。人乃天地所生,人所要做的就是合于道,将生命的本真不断地向道归根复命,而天之大道就是有与无的循环往复,在是与不是之间徘徊交替。
终南楼观里的老子,并没有将美直白地告诉给世人,因为他更醉心于天地之间的虚无大道。而在老子逝去的三百年后,一个逍遥不羁的中年人将老子的道之大美呈现给普罗大众,为后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烙上了深深的道家精神的印记,这个人就是那个梦蝶梦人不分的庄周,世人皆称他为庄子。

出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曾经做过宋国漆园的小吏,生活贫穷困顿,但他却鄙弃权势名利,一生率性自然,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的美就在自然里,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要去体察自然,感悟天地与之间的契合。庄子的梦蝶正是让人要融入万物之中,与宇宙相始终,在物我两忘的过程中才能体悟美的真谛。在亦真亦幻的人生旅途中,庄子始终远离俗世的烦恼,在天地中感受着美的存在,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向往自由的精神楷模。
庄子之后的数百年里,道家美学思想一直对中国的艺术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它始终依附于儒家正统思想之上,没有自成体系,直到公元三世纪末期,道家思想才在一片礼教崩坍的乱世中开始为世人、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而后者无数的美学之路。
(陕西·西安)这个头不大却音量不小的板胡,是在嵇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嵇琴是后人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而给来自于西域的胡琴重新起的名字,这个音乐家就是嵇康。
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与音乐家,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旷达自由的个性著称于世,他崇尚老子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位道家思想真正的践行者。
嵇康身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干戈扰攘政权迭变的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朝纲一片混乱,文人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他们开始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的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为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正是当时世人争相崇拜的明星偶像,他潇洒飘逸,从容淡泊,将道家所具有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了最佳诠释。
嵇康远离混乱的政治世界,反对矫揉造作的礼法准则,将目光投向了道家的自然,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境界,在宁静中寻找着心灵的依托。但是又有谁知道,这位特立独行、傲然天地间的嵇康,心中有多么的苦闷与孤独,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他不愿意妥协求安,他选择了道家的离尘遁世,将情感寄托于山水江湖之中,放飞自己那早已不堪折磨的疲惫灵魂。
三国末期,古琴已渐渐融入了道家清净无为、淡然超远的思想,展现出古琴高雅的艺术风格与飘逸的美感境界,嵇康将琴的旋律赋予了一种游心虚无的道家意境,崇尚自然、关注个人内心情感与天地的交融。
竹林中纵情放达的嵇康,将自己心中对自然的感悟化作缥缈无形的音律。在短短数年之中,嵇康创作了古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受到了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嵇康放达的音乐与庄子的道家美学不期而遇了,在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道路上,时间与空间早已没有了限制。嵇康是如何从天地自然中获得音乐灵感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知道他在游戏人生般的音乐创作中,还是始终学不好现实的人生游戏。
(公元262年)道家的哲学理念滋养了嵇康的艺术才华,但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家政治主张,却挑战了当时国家以名教治天下的统治理念。公元262年,嵇康因为朋友缘故被已掌握政权的司马家族以不尊礼法的名义处以死刑。他虽然一生畅游物外,却始终没有躲过世俗的龌龊与卑劣。

古人说,琴者,心也。高高的刑台上,嵇康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在一波三折的琴声中,世人听不到生命将逝的悲苦,只见到了乐者那豁达而包容天地的胸怀,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死生,人琴合一,情琴合一,与天地合一。《广陵散》从此成为千古绝唱,而嵇康的精神不死。在嵇康死后的一百年里,司马氏建立的那个标榜名教治国的西晋王朝,在野心与背叛的屠杀中土崩瓦解,汉人的政权到了长江的南岸,而北方大地成了胡人的天下。现实的痛苦让衣冠南渡后的文人士大夫越发醉心于老庄之道,司马王朝先前妄图扼杀的那种自然风度此时已成为社会崇尚的潮流,道家美学在当时人眼中已是审美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