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威海:来了不想走 走了还想来
文/邓勤忠
如果有一个地方,美若仙境,让你陶醉其中乐不思蜀;如果有一个地方,致洁致纯,让你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你还会安心于庸事俗尘吗?去世外桃源般的威海看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受诗与远方的情怀,浪漫与精致将伴你一路同行。
“威海的天空是最美丽的样板”——余光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赞叹,“威海的空气可以原装出口”——李光耀发出由衷的感慨。“走遍四海,还是威海”是所有与威海结缘人的共同体念。威海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
闻名遐迩的“三海一门”,是中国四个最适宜人居住的海滨城市,而威海又是四城中唯一的北方城市,有着诸多不一样,多了南方人艳慕的冰雪,少了沿海城市的潮湿;多了北方人的豪爽与淳朴,少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功利与浮躁;多了一份精致小城的宁静,少了一份都市喧哗。
在威海,早上出门散步是心情最愉悦的事了,愉悦的不仅是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愉悦的是--不管你消沉也好、悲伤也罢,只要你走在威海的街道,就有喜鹊冲着你鸣叫。——“喜鹊仰头叫,喜事将临头”, 众所周知,喜鹊的鸣叫是好的兆头,习惯于把喜鹊当成了出门办事成功征兆的你怎能不喜上眉梢呢?!喜鹊在中国民间是吉祥的象征,更是威海的吉祥鸟。威海的喜鹊特别多,随处可见。威海是骨子里就有洁癖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卫生城市,彰显着这种干净是与生俱来的,全国各地几十年的争相学习与效仿,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威海人有着“垃圾不落地,威海更美丽”的自信和自觉。地处半岛的最东端,更是上天对威海的恩惠,内陆的雾霾和沙尘吹不进这方净土,加上对本土污染企业的严格把控,全年优良空气质量天数达350余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威海的标配。“天蓝蓝,海蓝蓝,金沙滩亮灿灿”成为威海的一张最靓丽名片。
威海的人纯朴,感动过无数的外乡客,也给原本美丽的威海涂抹了一抹亮丽。记得二十多年前刚来威海时,到郊区农村租房,一进村口向一位大婶打听谁家有房出租,正在忙活的的大婶马上停下手中的活,领着从村头问到村尾。找到她了,没帮你把事办成仿佛就是她的不对一般; 集市买菜,你挑挑捡捡,卖菜人从不计较,反而将旁边一大袋子菜全倒出来任你挑选。也曾听驴友说过,一次在景点要了一盘饺子,付钱后饺子下锅了快熟时,旅游车却催着要走,驴友只好主动放弃,上车后没想到店主拿着打包好的饺子追过来送到旅客手里。在威海生活不仅温馨感人,更多是安全和谐,几十年几乎没遇到过邻里争吵打架的,小偷、抢劫不敢说没有,但一直感觉很遥远,身边从没发生过。
做威海人的女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不仅姑娘美丽大方、通情达理。在威海,竟然不要彩礼!威海嫁女厚道,男方下了彩礼也是用于两个新人的小家,威海彩礼只是个形式而已,彩礼钱多在一万元至五万元间不等,10001(万里挑一)、31800(三家一起发)等寓意吉祥的彩礼数较多,超过10万元彩礼钱占少数。作为一种习俗,女方家多会在结婚时把彩礼作为嫁妆送出,变相给小两口充实小金库。家境好的人家,还会主动承担装修新房陪嫁新车。淳朴的威海在诸多地方因巨额彩礼鄙习而困扰时,开了一股清流。
威海虽是小城,但历史很厚重。“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警察管全城,一辆公车常跑空,一家烧鱼半城腥”,曾是小城威海的真实写照。但威海历史却很厚重,为防倭寇入侵,明朝在这里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清政府在刘公岛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1898年,威海卫与香港新界一起被英国强租,成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此外, 1901年,英方军政当局在威海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高尔夫场、百年铁码头依然矗立……

威海还有两件事影响着中国历史,一是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及给国人心灵造成的冲击,极为惨烈,是国之殇、民之痛。这是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风水岭,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梁启超曾言:“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华民族的大觉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开始的。甲午战败引发的深重民族危机,使国人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是近代中国的立体教科书,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
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14万多华工在英法一线参战,其中第一批5万多名华工是从威海出发赴英法一线参战的。华工在欧洲战场饱尝磨难,为中国羸得一战战胜国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威海的未来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城市,威海一直处在经济发展的前沿,景色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已是人人向往的休闲胜地,但威海并没有自我陶醉,裹足不前,据了解,威海未来还将打造千里景观海岸线,城中小山“一山一景致”,特色海湾,重点打造“黄渤海第一钓场”、高度国际化海洋游钓产业基地等,为“幸福威海”“魅力威海”增添更多的内涵。


邓勤忠,江西鄱阳人,现居山东威海,曾在海军某部服役,酷爱文学和书画艺术。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并散见于各网络平台和纸刊,艺术成就有多家媒体作专栏介绍,近年潜心抄写《道德经》、《金刚经》近百部,小楷《心经》数百幅,多为友人收藏,或作为礼品相赠,犹以日本、韩国友人居多。上千幅书画作品被国内外朋友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