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沧桑巨变
肖奶奶、英若兰和于刚坐上了驶往武汉光谷的521路公交车。
521路公交车起点站在武昌中山路凤凰山,终点站在武汉光谷关山大道汽发社区,沿途共有28站,贯穿小半个武昌城区。凡来过江城武汉的外地人中间曾流传一句话:“到武汉没乘坐521公交车就等于没有来过武汉”,这句话是人们夸赞521公交车行车的优良服务质量:车行驶得特别平稳。
这不,英若兰和于刚乘坐上这辆521路公交车感觉特别舒适,他们俩透过车窗尽情地欣赏武昌沿途的繁华的街景,肖奶奶还不时地在他们的耳边向他们介绍沿途街景的轶闻趣事,使他们更消除了旅途的疲劳。
当车经过小东门,车厢里的播放器在报站时,英若兰不住地向车窗外张望,肖奶奶问她:
“孙女你在望啥呢?”
英若兰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不解地说:
“奶奶,这一站不是叫小东门吗,我怎么看不到有啥门哪?”
“哈哈,孙女问得好!”
肖奶奶爽朗地笑出声。她然后告诉英若兰和于刚,武昌不仅有小东门,还有一地名叫大东门,500多年前确有这两座门,是清代武昌城垣中的两座城门,但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北伐战争后被拆除,所以后来在武汉武昌的繁华地段只留下小东门、大东门两个地名而再也看不到城门。肖奶奶讲罢还吟诵了一首过去有关武昌古城九座门流传的民谣:
远望湖广高又高,
九门俱用铜铁包;
窝风避浪文昌门,
升斗量米平湖门;
迎宾接驾汉阳门,
挑鱼买菜武胜门;
推车抬轿忠孝门(小东门),
游山玩景宾阳门(大东门);
推翻满清中和门,
姑姑烧香保安门;
和尚骑马望山门,
这是武昌九座门。
于刚沉津在肖奶奶娓娓的讲述中,而英若兰则亲热地搂住肖奶奶说:
“奶奶,您可算是大武汉的一张活地图呢!”
肖奶奶疼爱地抚摸着英若兰的黑亮柔顺的秀发说:
“奶奶可不敢自夸是啥活地图,只是奶奶在江城武汉生长了七八十年,耳闻目睹咱家乡大武汉的事情稍多一点而已。”
当车经过十分繁华热闹街道口时,肖奶奶告诉英若兰和于刚说,街道口泛指武汉市武昌地区珞狮路与武珞路交界的大片地区。是武汉市城区一个重要的商业网点。与中南路,还有他们祖孙三个相识的司门口一起并称“武昌三大商业中心”。
肖奶奶说, 街道口之名始于清代,当时的街道口为武昌城郊东北部的小镇。因小镇的东边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杏花村,由村子通往小镇的道路形如钥匙,街道口于是又有“钥匙头”之名,不过一般人更喜欢将其称为“街口头”。解放后,武汉市地名委员会正式将此地命名为街道口。
肖奶奶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街道口这一代为土路、湖塘、田地,一派典型的乡村风味,她那时正年轻,常和姐妹们一起来这一代踏青,欣赏田园风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省政府批准,洪山区由郊区改为城区,原属武昌区管辖的街道口改由洪山区管辖。这样,街道口一下子由武昌区的偏远地区成为了洪山区的中心地区。
肖奶奶越说越兴奋。她接着说, 真正给街道口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是科技一条街的建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兴起电脑热,许多经营电脑、耗材、配件的小企业都来街道口、广埠屯一带扎堆经营,加上宏观政策的倾斜,便形成了街道口、广埠屯科技一条街和科教基地,街道口也是前往武汉光谷的必经之地。
肖奶奶笑着说:
“街道口这一带现在改变得我完全不认识了,如果让我老婆子一个人再到这儿走动,我都辨不清东西南北哦!”
英若兰和于刚向车窗外张望,看见街道口到广埠屯一路高楼大厦林立,沿途矗立许多电脑城、手机超市,还有中商平价、武商量贩、工贸家电、群光广场等大商场,还闪过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伟岸的身影。马路两侧街道到处霓虹灯、大电视屏幕闪烁,人流如织,好一派繁荣昌盛,再也难以寻觅到肖奶奶刚才说的过去的街道口的一丝历史陈迹。
肖奶奶对英若兰、于刚两位年轻人充满了希冀地说:
“孙女、孙子呀,你们现在正当年,又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既然选择来到咱江城武汉创业,一定要努力干,不辜负你们的青春!咱的儿子、儿媳常在家里这样教育咱的孙女,奶奶我也希望你们俩能够做到!”
英若兰、于刚兄妹俩对望一眼,大声对肖奶奶表示:
“请奶奶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
是的,英若兰、于刚这两位年轻人从肖奶奶的一番介绍武昌街道口今昔的沧桑巨变和他们透过车窗所看到的江城武汉欣欣向荣的街景,他们两个由衷地感觉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实实在在地看得见光辉的轮廓了!
他们两个于是意识到他们肩上担负的责任,他们正年轻,正是青春热血沸腾的时候,他们正置身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们应该把自己的青春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奉献给江城武汉这片热土啊!
肖奶奶注意到英若兰、于刚两个人都出神地凝望着车窗外,表情凝重,老人家知道是自己的话触动了他们,老人家心里感到高兴:这样的年轻人有上进心,按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话讲——充满了正能量,他们的未来大有希望!
不过老人不愿意才结识就给两个年轻人过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孙女英若兰,和老人的亲孙女一样美丽可爱,老人疼她都来不及,嗯,让他们俩放松放松吧。
肖奶奶向两位孙女、孙子招招手,指着车窗外公路边的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峦说:
“孩子们,车现在到卓刀泉站了。你们知道这儿为啥叫卓刀泉吗?”
英若兰和于刚望着肖奶奶,茫然地摇摇头。肖奶奶于是告诉两个年轻人,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在这座小山峦上,可是山峦上缺水,关羽就用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卓地,于是地下涌出一股清泉,故名卓刀泉。
肖奶奶说,当年关羽卓的泉井至今尚在。肖奶奶年轻的时候常去泉井边游玩,泉井边还立有一块石碑,肖奶奶至今还记得上面的碑文:“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
肖奶奶说,这口泉井因泉甘景美,故宋代便在此修为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楚昭王朱桢游于此,尝饮泉水后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命人取整块青石琢成泉井的围栏,并亲笔题写“卓刀泉”三字刻于其上。
肖奶奶说,依山峦而建的古卓刀泉寺因泉而名,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可惜,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现在经过恢复和建设,卓刀泉寺已融庙、寺、陵、园林于一体,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往来游客与信徒日渐增多。在寺庙后山便是伏虎山,传说因关羽降伏危害一方的白虎精而得名。山林风景壮丽,松涛阵阵,在山峰之间埋葬着近代革命先烈的忠骨:有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爱国将领郝梦龄、辛亥革命志士蔡济民等。先烈们贡献一生的浩然正气,与武圣关公一脉相承,为世人所敬仰。
英若兰和于刚完全被肖奶奶的生动的讲述所吸引,他们两个边听边向车窗外眺望,他们觉得江城武汉真是一个好地方,既饱含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又时时演奏催人奋进的现代繁荣发展旋律,车窗外一再映入他们眼帘的彰显江城武汉精神的横幅叩击着他们的心灵: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