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树院,已经被人们叫了380余年,翻开雷姓的家谱上写:“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迁来”,汉忠、汉臣兄弟二人住坡头,后代下户大原,但从资料显示大原雷姓是明天启五年(1625)住下的。
在这片宜人的葱笼源于何时,槐树院的俗称又来自何人,他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已无法考究。因为在这个村寨中,共生长了十余棵大槐树,分长在村的六个方位,所以形成了一个院形,叫槐树院。


这些葱笼,涵盖着几百年的历史,诉说着人们生活的勤劳和艰辛,奋斗拼搏和世世代代改造的自然足迹。谁说槐树院缺少文化,它的文化是远离中原的杀戮斗狠的仙遁文化;谁说槐树院缺少历史,它的历史是天人合一,生生不绝的古树历史。
在元朝末年,大原这片土地是历史的战场,来往征战,成了荒芜的丛林,人类迁徙住下来以后,又开始毁林植树,砍去了丛生灌木,栽上了槐、榆、椿、枣、杨、柳、榛,其中最早的已有700余年。作为唯一以生命形态见证历史,并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们本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它们是大原的活祖宗,是人之初的伊甸园。


古树中,升腾着先民的袅袅炊烟,凝结着人们传宗接代的苦苦期盼,镌刻着人们向往生活国泰民安的盛世祈愿。回想着历代人生死离别时的难舍长叹,诉说着明朝的征战,清朝的兴盛衰败,外国的列强,国土的割让,北伐战争炮火,抗日的烈焰,解放战争消灭敌人八百万,才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今天……,这些都被老古树一一记录在案。
有人也许认为这份家珍国宝,不如原始森林的老树更高更粗。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持有的资源,招引外来人到此开发、发展。把自己牌子打出去,利用自己的优势;“这里有金代的三脚古柏,元代的古槐,明代的皂角树,清代的古榆,但最主要的还有历代都栽的古槐树。”在这座古树家园中,老树是历史的见证,能说出历史过程中的根根脉脉。


在当今经济大潮简单了人的生命需求,萎缩了人的审美能力。于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一株古树只是一垛烧柴;在一个商人眼里,也只是一堆钞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妖娇颤动,午燕惊鸿,来足为喻。”乘着改革的大潮,槐树院一改过去恶雷家的容颜。搭上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快车,家家户户都买了机动三轮车、大卡车、面包车、小轿车,搞起了运输业、出租业。村容村貌都发生着变化,他们争取到县里的文化大院建设,所有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家家住上了新房。生活的快节奏,迎来了收入的大丰收。这几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吃得好了,穿得漂亮了,出来花钱也大方了,家用东西都成了现代化的电器产品。


用手去抚摸下槐树院古树的灵魂,去瞻仰一下古树的雍容,会擦亮一双茫然的眼。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勇气和眼睛,应该记住过去,记住先人的丰功伟绩,使他们栽种了古槐树。槐树院的文化属于古树文化,雷姓文化,数典纪祖。未来的年轻人,永远不要忘了古树的根,让我们重新抒写新的历史吧!(古槐于上世纪五八年已被伐,不存)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