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耍”聚山爹
戴永久
父亲年轻时,全家八人,挤住在二间半草房之中,其中二间大屋,一间小四架山上开门。平日里, 一家人除耕种不足十亩租田外,以推小车,做米(稻谷加工)和帮工为生,终日忙碌,糊口度日。平时,几个男孩子不是到人家去借宿,就是挤住在场边的更棚里过夜。
1941年冬天,父亲结婚,准备新房的事,急坏了祖父母。那年头穷人结婚,叫混事,事将就着过去就行。没有钱粮,可以借,没有家具,就家里挑上眼的集中,没有衣服,除了做件把装新的衣服外,其余的改改拼拼,凑合了事。可没有房子,这一时三刻盖房也来不及啊,何况也盖不起房。实无办法,祖父只得硬着头皮向本家戴昆山奶奶救援。
戴昆山是西新河岸独一无二的地主,同我家是隔壁邻居,他们家前后三进房子,整齐地落座在我家住房的东北角。三进房的最后一进是瓦房,也是西新河岸庄上唯一的三间瓦房。
第二进是砖茅草房即砖墙草顶。最前边是门房。门前是一大片场地,就在我家东山头,足有十来亩地大。大门楼西边,还有三间草房,东头一间是戴聚山的住处。
戴聚山是戴昆山的弟弟,是庄上出了名的“弯弯绕”、“阴八棍”,他那捉弄人的本领更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可谓是哄吓诈骗,烂熟于心;跪打哭笑,运用自如。由于不务正业,虽四十大几,仍是“站起来一竖,躺下来一横”,孤独一人。
众人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尊称他聚山爹,骨子里却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就是本家大多对他也是“铁匠打屎叉儿——不搭钢”,只图免生是非。
戴聚山的家,其实也就是一间草屋,屋内一张小桌,一张土板床而已。他西边的两间草屋,里面除戴聚山放有几件杂物外, 别无他用。
祖父母平日常在戴昆山家帮工,既是本家,又是邻居,凭着这几层关系,祖父开口向昆山奶奶借一间房子给我父亲结婚。
昆山早已去世,昆山奶奶思忖片刻说:“屋是可以借一间给你,但其余一间怎么用法呢?”
祖父已明其中之意,连忙说:“隔房的事就由我家来办,以后奶奶家有什么事,只管吩咐,保管一喊就到。”
昆山奶奶眉头一皱,不紧不慢地说:“这样吧,我将中间的一间屋借给你,但是丑话说在前头,隔壁二老头儿(指聚山)的闲事我可不管。”
祖父尝过聚山爹的“味水”,深知昆山奶奶回避叔嫂矛盾的良苦用心,苦于一时间也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千恩万谢地满口答应。
随后,祖父又同聚山爹打了招呼,约定日子隔房。祖父、父亲以及二叔三人动手做隔断,把用高粱稭子清除叶片后,竖起来扎成厚厚的一道篱笆,充当隔山墙,再用几张废纸一糊,两边的“山板”就形成了。
名为“山板”,实是遮遮人眼,篱笆的稀缝处,看对面的东西一清二楚,就是密处,拔开高粱稭也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一副木板床和我母亲陪嫁的一张梳桌,一顶橱柜,一张灯柜,一只木箱,布置好了新房。一年后的四月十六,我就出生在这间泥草屋里。
父母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白天父亲推小车,母亲帮工。每天,还要开夜工“做米”。起五更,睡半夜,睡眠时间很少。戴聚山体弱,白天也常卧床不起,夜里肯定是经常睡不着觉。因事前祖父有言在先,父母平日里待老人也好,缝补浆洗基本上是母亲承包,遇有困难父亲主动帮忙,一时间相互关系融洽。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暂短的平静后,聚山爹旧病复发,老戏登台。开始,每逢父母开夜工回来,他就问天亮了没有,紧接着,就哼几句天天挂在嘴上的老调:“东边发白晓星上,黄牛鼻子挂槟榔,庄上出了个……”接下来就是“献大九”,“唱道情”,“吼大曲”接二连三唱个不断,一时间吵得就是神仙也难以入睡。
特别是冬天,昼短夜长,天天如此,搞得父母不得安宁。父亲多次请他夜里不要再唱,即便唱,声音能不能小一点,可他只当耳边风。更有甚者,夜里只要人一到家,他就以疯作邪,清清嗓子,吼的更凶,日复一日,吵得人心烦意乱,不得消停。
一天夜里,父亲收工后,他又高声唱了起来。反正也睡不成觉,父亲找了一根竹子,打通了关节,用瓢从缸中舀了些凉水,把竹子从高粱稭子夹缝中轻轻伸到聚山爹脚头的被子里,然后,将瓢中的水,从竹竿中一滴不漏地倒进他的被子里。
片刻,聚山爹翻了一个身,伸了伸腿,忽地唱声嘎然而止,只听他惊讶地自言自语:“咦,咦,这怎么弄的,这怎么弄的?”原来,他脚伸到被里湿处时,以为自己小便失禁或不慎将尿盆泼在铺上,这种在人面前有失体面的事,怎能声张。所以,他竟始终未吭一声。
聚山爹原本欺忠怕恶,也不知道他是良心发现,悟出是别人捉弄他,还是他知晓父亲也不是任人摆弄的省油灯,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打那以后,半夜三更聚山爹吼个不停的习惯,竟彻底销声匿迹。我母亲一如既往,帮助老人缝补浆洗。
后来, 我家二叔结婚,这间屋又成了二叔二婶的新房。本家本家,本是一家。通情达理,仍是一家。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