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 雪 缘 ❤️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雪中梅下与谁期,梅雪相兼一万枝”,这是苏轼和李商隐对梅雪同醉的深情写照。雪以梅为魂,梅以雪为灵,这是天作之美,无与伦比的升华,把个梅雪同醉描绘得依依深情,楚楚销魂。
人们爱冬天,只因冬天有雪。江南的雪呀,真是弥珍久盼,一旦下雪,乐得多少人惊喜若狂,倘若冬天无雪,那是无趣得干冷,很难熬的。
雪,往往都是夜袭而来,总给人惊喜,一觉醒来,推开窗户,才知道外面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雪,不像风,不像雨,更不像雷电,那样张狂而喧嚣袭人,它是静静而来,静静而落,唯恐惊醒了睡梦的人。
体会那白雪寒美的浅漾纷落,才知道雪的低调温良,清婉静谧与冷艳高洁,这就是我爱雪的缘故吧。
雪,以自己无瑕的身躯,覆盖世间所有的破败与丑陋,把她冰洁无尘、淡泊高洁的一面展现给人们,试图以它净美的灵魂,洗涤世间的一切尘埃。
我爱冬天,也是因为冬天有雪。哪怕于雪只是一份期待,也会兴奋不已,因雪的喜悦,总会忘了雪的那份寒彻陡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雪落如诗。
谁说不是,望着那静静飘逸的满天白雪,似玛利亚雪女舞动的长袖,曼妙于天地之间,向世界洒落纯洁而清美的温婉,吟唱着深深的雪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雪的词章,我最欣赏的还是毛主席的那首《沁园春•雪》,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把雪写得如此灵动多娇、气势磅礴,实为旷世之作。

说雪,自然会想到梅,他俩几乎是相生相适的一对孖生,灵犀与共。
记得在中学的课本里就有赞梅的文章,虽然背得下来,却不甚理解其意。
多少年来,我虽爱梅,但总不如爱雪那般痴恋,于梅只是一种随声附和的浅意含笑。后来才慢慢知道自己大错特错,是我的肤浅不解梅的风情,每每想到这,真有点羞于再去看梅了。
原来,我忽视了在那天寒地冻的冬季,在百花早已凋零,化作泥土的时候,只有梅花依然临寒绽放。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王安石的“墙有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些千古绝句,正是对梅的临寒风骨的赞许。
一枝梅,从它暴蕾、绽放、直至凋零化作尘泥,都是在寒彻中走过她生命的里程,哪里像那文案上的兰花,厅堂里的牡丹,她们的艳美却是极其脆弱的,经不起一丝严寒的掠袭,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陡峭之苦,哪得暗香笑傲羞了百花。难怪我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院士立挺梅花为国花。
我曾想,如果临风雪而观梅,那景致又将如何?二○一五年冬,我终于有了一次机会。

那年的雪也下的很大,是继一九九八年后江南下的第二场大雪,两场大雪时隔十七年之久了,可见江南的雪有多珍贵。
那天上午雪仍然在下,只是稀稀落落的。我的家离东湖梅园不远,便直径出门,披着细细的雪花,慢慢悠悠地走进了梅园。
我是第一个进园赏梅的,漫不经心的朝梅林走去,看着眼前的银雪地毯,真不忍下脚,回头看被我踏出的那条弯弯的脚印,实感负罪。
我虽在武汉生活了30多年,却是第一次来梅园,多少有些兴奋与期待。今日踏雪而来,正为觅一缕梅的幽香与冷艳。
朝着梅林的方向走去,脚下的曲径小道已被白雪覆盖,我只能一阵乱踏,很像儿时淌水的味道。
望着眼前的梅林,那里伫立着数不清的清瘦发黑的梅枝,枝干上堆着厚厚的积雪,仿佛穿上了一件雪白的外衣。啊,这就是梅的清纯傲寒的风骨,这就是梅的不屈的脊梁,透着一股叫人不敢逼视的清高。
再看那梅枝上挂着的朵朵梅花,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还有褐色的、黑色的,似一片片彩云,在清风下微微抖动,装点得梅林五光十色,似那捧着日出的朝霞,又似那伴着日落的晚云。
此时,我才感受到了梅的傲骨清高与大气磅礴,已不是一个美字所能包含的。

当我细看梅花的时候,我又惊讶了,那梅花的瓣,宛如一张张少女的脸庞,粉嫩欲滴,全然不像桃花那样干涩得无光。梅花的花蕊,细如金丝,泛着柔美的金黄,想那梅花三弄的婉约风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果然是“冰雪林中著此生,不同桃李混芳尘”啊!
尤其是那花上的落雪,一朵朵,一团团,酷似那梅花头上的顶顶白冠,仿佛轻轻地露着格格们娇艳的风情。
啊,她冰洁无尘的容颜,傲骨含仙的风骨,正是人间至尊至美的清高。
此时。不禁让我想起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那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百世名言。雪于梅,恰是那红袖添香,雪,为梅而生,为梅而落。
雪还在下,赏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脚下的那张白毯早已踏的不成样子,原来,赏梅却要付出雪的代价。
梅林里,到处都是走动的游人,孩子们的欢笑,已经打破了先前的宁静。

突然,从梅林里传来了一缕清悠的小提琴声,是一曲《梨花颂》,十足的京韵,润到了心里。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京歌名曲,用小提琴演奏与那京胡相比,却是另有风情。只是此时、此景,如有一首颂梅的曲子,多一份高亢与明亮,就更好了。
我顺着琴声朝梅林深处走去,原来,在那冷艳亭里,正站着一位三十左右的姑娘在拉琴。
她高眺的身材,穿一件驼色的绒毛大衣,一条长长的红色的围巾挂在脖子上,一头长发在风雪中轻柔地飘逸,那微扭前倾的身姿,翩然若仙,楚楚动人,衬着那梅与雪,显得更加妩媚。
她十分专注,似乎面前空无一人,她走弓如行云流水,发出的清扬悠韵,早以醉了游人。
围观的人群里,突然有人高喊:“姑娘,来一曲《红梅赞》。”真是人同此心,我也正是这样想着,只是姑娘并没有理睬,依然拉着她的那首《梨花颂》。
曲终了,她向为她鼓掌的游人微微点头,转身去了梅林深处。
这并非姑娘的无礼,只因她陶醉其中,已无感于曲外的一切。
看着姑娘远去的身影,不禁感叹,这漫天飞舞的玉尘,这一林清澈的暗香,伴随着那姝丽佼人的雅韵,真是一幅唯美灵动的画景,潋滟着雪与梅的清婉融合。此景入怀,宛若那诗与远方。
啊,雪醉了,梅醉了,人也醉了。江南的梅雪,更是江南一景。
这怕是我一生中一次最满足的领略,那里的曼妙斑斓,或许此生也是唯此一次。
半天很快过去了,此时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流连忘返。让美好永远留在记忆中,哪怕雪化无形,梅落成泥,也不会忘了那梅雪同醉的容颜。
我漫步在梅雪的宁静里,一种暖暖的惬意悄悄袭来,不仅仅是因为凝雨暗香,斜枝凝花,更是想起一生春秋与共的相依相伴的人,我们正牵手走在梅雪纷飞的路上,一起暮雪白头。

石会文,网名石头,曾任湖北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中乡美》首届全国乡村认证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退休闲遐偶有写作,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五十余篇、二十万余字。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发表杂文、通迅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经济专著两本。

【主播简介】
清源,来自泉城济南,儒雅清静,气韵灵动,音色清朗,用声音疗愈慰籍心灵,诵读生活,感悟生命。

【热评精选】
拜读石会文老师的优美散文《梅雪缘》,我被石老师灵动隽秀的文字所陶醉。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雪中梅下与谁期,梅雪相兼一万枝。”作者开篇引用苏轼和李商隐对梅雪同醉的深情写照,直入主题。"雪以梅为魂,梅以雪为灵。”它们相依互美,天作之合,美了天地,醉了所有文人墨客。
接下来,作者纵情抒发对梅雪情有独钟的爱慕之情,用浓墨重彩,也用淡妆素描来描写雪与梅的韵质与风釆。那"白雪寒美的浅漾纷落",那"冰洁无尘、淡泊高洁”,那″静静飘逸的满天白雪",那“似玛利亚雪女舞动的长袖,曼妙于天地之间,向世界洒落纯洁而清美的温婉,吟唱着深深的雪情。”这些优美的描写,道出了作者对雪的独到的审美情操,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者爱雪也爱梅!雪与梅有着相同的秉性,都凌寒不畏,都是冬天美的化身。作者在咏梅时釆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写道:″多少年来,我虽爱梅但总不如爱雪那般痴恋。于梅只是一种随心附和的浅意含笑,后来才慢慢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才知道自己是不解梅的风情。作者由此转笔对梅以高声赞美!并运用了描摹、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梅的形态及它高雅的气质与风情,并亲临梅园观看,深情地抒发了对梅的喜爱之情。
读罢《梅雪缘》全文,无不欣慰其中,无不被石老师的妙曼文笔所打动!也如同与石老师一道走进了武汉梅园,置身梅雪中,感受到"这漫天飞舞的玉尘,这一林清澈的暗香,伴随着那姝丽佼人的雅韵……”欣赏到一幅唯美灵动的雪与梅的清婉画景,美不胜收!好才情,推荐共赏!(点评:吕晓蓉)
读石会文的《梅雪缘》,其渊博的学识,从古及今细细说来,让我惊叹,令我折服。当然更令我欣赏的是他那入心入理的言情抒怀,那番说词直切阅读者内心。例如:“一枝梅,从它暴露、绽放。直至凋零化作尘泥。都是在寒彻中走过她生命的里程。”因雪的陪伴让梅更具她花不同处,那三九寒天傲然怒放,雪白梅红的雅姿唯有此时此刻可见。也被石老师的这段话感动,“想起人生春秋与共的的相依相伴的人,我们正牵手走在梅雪纷飞的路上,一起暮雪白头。”多形象的比喻,多入心的感言。读石老师该文,由此得悟,人生一路,百味遍尝,四季轮回,寒暑交替,我们当有梅花不畏严寒,不争花时的秉性,人生纵有千难万阻,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相信我们每个人定会舞出不同寻常的韵律。感谢石老师馈赠该文,让我等阅后受益匪浅!(点评:波波)
石会文老师的《梅雪缘》开头比较新颖,引用李商隐的诗和苏轼的词,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接着描写雪花飘飘的情态,雪花静静而来,静静而落,进而概括雪的特点,清婉静谧,冷艳高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雪的精神品质,试图以它净美的灵魂,洗涤世间的一切尘埃。雪不但温婉静谧,还灵动多娇,气势磅礴。由雪写到梅。在冰天雪地里,百花早已凋零,只有梅花凌寒绽放。作者引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赞美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并且把梅花和温室里的兰花和牡丹作比较,说明“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道理。作者记叙了2015年的一场大雪、游东湖梅园的情景,亲眼见证了梅花的傲骨清高和大气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白雪皑皑、梅花点点的美丽雪地里,有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在拉小提琴,琴声悠扬,优美动听。读完全文让人觉得雪美,梅美,人更美。好作品,推荐共赏。(点评:杨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