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笔直书“直”如金
唐运家
撰写历史,借鉴历史有两句话流传久远,影响甚大,历来被严谨的正派的学者所推崇所赞许,并作为律己的原则。
一句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意思是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国家兴亡的原因,为政者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另一句是“秉笔直书”。其意思就是撰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不避讳,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叙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褒贬公允,臧否得当;有功述功,有过记过,是非清楚,功过分明。
两句话,意思明晰。前一句,讲的是历史的重要作用;后一句则无疑是告诫怎么去撰写历史。历史撰写,倘若能做到如此,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也才能达到资政,借鉴、育人等多种作用和效果。
想到这两句话,并详细地诠释其意思之原因,是最近观看央视一套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觉醒时代》和读到了一则历史掌故,让人产生了一点感想。觉得不吐不快。
《觉醒时代》现在正在播放。主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那一段峥嵘岁月和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程。我猜想,收视率应该很高。到昨晚已经播放到了第二十七集,即“五四运动”爆发。在这已经播出的二十多集中,我关注了一个人物,也是过去持有争议,甚至有些史书讳莫如深的人物陈独秀,在电视剧中的大多数场合称之为“仲甫先生”。播到目前,可说出镜很多,戏份也很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了解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说居功至伟,不可磨灭,也不容抹杀。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南,自然是指陈独秀;北,则是指李大钊。正因为陈独秀在党内拥有崇高的威信和巨大的影响,党的一大至五大,他连续五届被推选为党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一点也值得一表。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他的两个儿子,即陈延年和陈乔年,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至于陈独秀后来脱党了,掉队了,是何原因?历史已有记载。我就不具体赘述了。
接下来,我就叙述一下读到的那则历史掌故。
这则历史掌故讲述的是北宋王朝宋仁宗期间,时任宰相吕夷简的故事。
史载,宋仁宗登基之初,锐意改革,重用范仲淹大力整饬吏治,推行新政。也就是史书上所称的“庆历新政”。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所推行的改革,触犯了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剥夺了他们的奶酪。当时,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猖狂反扑,使尽各种招数诬陷打击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不到二年时间,新政改革彻底失败。革新派骨干成员,或者被贬谪,或者被罢免,或者被革职,结局悲戚。范仲淹作为领军人物,自然不可幸免,被驱离朝廷贬到地方任职。
过了一段时间,西夏入侵,边境告急,朝廷急需用人。危难时刻,吕夷简向宋仁宗力举范仲淹,让他全面负责抗御西夏战事。宋仁宗也采纳了他的建议,重新起用了范仲淹,并委之以重任。吕夷简关键时刻,抛弃个人恩怨,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举荐范仲淹。他的这一举动,既为时人所赞美,也让史学家所钦佩,并书之史册,留传至今。此事在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也值得一提。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请当时的大文豪,也是父亲推行新政的同道战友欧阳修,给他父亲写一篇神道碑文,让后人观瞻。欧阳修撰写时,实事求是,写下了吕荐范的这段经历。但写成后,不为范纯仁所理解。他认为吕夷简迫害过自己的父亲,与老父是夙敌,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要删掉这段记载。欧阳修毫不妥协退让。他对范纯仁说,范仲淹既是你父亲,又是朝廷重臣,我是亲历者,我要尊重历史。删掉了这段记载,我就不承认这篇神道碑文是我欧阳修所撰写。同朝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提及吕夷简也曾说,吕夷简前期迫害范仲淹是他的人生罪过;后期的举动于国有功,值得称许。有了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记载和评价,就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吕夷简形象。后人知晓了,吕夷简的人生既有不齿可恶之处,又有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的可贵人格。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不是如此之所为。缺乏起码的历史观,丧失了为史者应有的道德良知。有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有的是非观念模糊,对一个人生经历复杂者,拿捏失度,权衡失准,或者以功饰过,随意拔高;或者因过掩功,人为贬低。更为可恶者,随心所欲,胡编乱造;或歪曲,或捏造。把历史搅成了一塘浑水,真假难辨。后人读历史观历史,如同戴上了哈哈镜,让历史人物变了样走了样。具体的事例很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留待有心的读者去审视辨析。
如此观之,秉笔直书之“直”,“直”贵如金啊。他既是一个为史者必备的道德良心和史学观,也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和期盼。
2021.3.9撰写
作者简介:唐运家,男,1959年出生。湖北咸宁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爱写作,曾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搁笔多年。退休之后,重拾爱好,披阅故籍,写些感悟,以充实时光,自娱自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