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作者:梁成芳
“二月二,龙抬头。” 对这挂在嘴上的话,若问其根由,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生在“龙的土地”上,作为“龙的传人”,为一直以来的自欺,深感不安,心里禁不住“咯噔”一下……说实话,过往的“龙抬头”之日,也曾有过探求其来历的冲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付诸行动。而今,情结所致,又因闲居家中,何不尝试着对其进行一探?
“二月二,龙抬头。” 龙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那就从龙说起吧
据史料记载: 人类的始祖、古代东夷族首领——伏羲氏(即太昊)时,就“传曾以龙为官名”。由此可见,“龙”是伴随着人类、肩负着华夏赋予的“使命”而横空出世的。自诞生那日起,龙特有的尊崇和祥瑞,就根植于人们的心底了。自原始的华夏奉龙为图腾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龙本是“符号”却没有止于“符号”,其尊贵的“血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化作人类的“基因”,随着宗祖的血脉,融入到华夏子孙的骨髓中去了。
“龙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事实上,在生物界也根本找不到龙的踪迹。那么,一提到“龙”这个字眼,人们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龙威风凛凛的模样来,那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说:龙的雏形原是一种大蛇,“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合成的生物……” 后来“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团族,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纵观其形成过程,注定了其多变、善变的本能。《说文解字》就有:“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潜渊。” 据说这是“龙抬头”习俗的最早记载。
那么,龙,为什么会在二月二抬头呢?源自民间的说法是:“金豆开花,玉龙升天。” 传说玉龙因不忍百姓受干旱之苦而私自降雨,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这倒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年二月二这天,祖母就响亮地喊母亲:“不要忘了,二月二炒炒面!(即炒玉米)” 我便好奇的问母亲:“炒玉米干啥?!” 母亲说:“炒玉米就是‘ 金豆开花呀!’ ” 这毕竟是传说。在我看来,唯有天文学家给出的解释最令人信服。在这里没有一丁点天文知识的我只能当“传话筒”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四象”,即东西南北四个大区,每个大区又有七宿组成。远古时我们的先祖就将其所居之地划归为东方,所以在这里单说东方。东方这个大区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晚上,“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其余的“六宿”会依据所居的位置依次升出地平线……接下来“龙抬头”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以至“秋分潜渊”。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的真正含义。
很多年分里,农历的二月二往往还恰逢二十四节气的春风,可谓天人合一。
由此,我禁不住联想到儿时有关“龙抬头”的许多禁忌和避讳。比如:二月二这一天,老家井陉就有一些避忌,这一天,谁都不能动针线,说什么动了针线恐伤龙眼;谁都不去井里挑水,意思是怕惊扰了蛰伏其中的龙;这一天尤其不能推碾,说碾子是龙的化身,若是有谁在二月二动了碾(或石磨子)子,据说每到深夜碾子就发出“吱吱”的响叫声。这些虽是民间相传,但没有谁敢越雷池半步。抑或是心存敬畏。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把这一天所吃的食物都冠以“龙”字。如:饺子叫“龙耳”,大米叫“龙眼”,面条叫“龙须”,烙饼(春饼)叫“龙鳞”等等。老家二月二的吃食多惯于吃饺子、面条、炸油糕、烙烙饼(春饼),条件允许之下,很多庄户吃猪头肉,在老家“二月二,啃龙头”一说也有历史了,早晨起来只听庭院里有“噼噼叭叭”的响声,那是母亲父亲在用柏枝给孩儿们烘烤面塑型的龙馍,说是啃了“龙头”一年中就会沾有“龙气”……说来一些习俗还有很多讲究,不过最讲究的要数给男孩子“剃龙头”了,故民间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这天剃头,认为一年中会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一年都有精神头。你看那村上的男人们东家串西家,西家串东家,就是相互理剪(剃)头的,就是女子们也会在龙抬头之日去穿耳洞。男人们都在腊月前就理剪(剃)了头,无论你的头发长的快慢,也只能到二月二才能“解禁”且还有“正月剪头妨(死)舅舅”一说。
二月初二,这一天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字:“龙”。这一天乡民们还到土地庙供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祈求天上之龙抬头、兴云布雨,祈盼五谷丰登的同时,自然要尽心助兴——“舞龙”。村里人们挥动着手中的长龙,在一个偌大的操场上,从早上一直到深夜,舞啊舞,除了龙之外还舞狮子,锣鼓敲呀敲,唯恐天之龙看不到、听不着,恨不得把自己手中的“龙”舞活并舞到天上……人们认为龙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是祥瑞之物,这些习俗也充分体现了百姓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 有的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有的则说是传统的节日。不管如何,“二月二”之所以过得那么降重、那么让人推崇,我想,除了这是个与“龙”有关的节日之外,最撩拨人心 弦的就是那拂面的春的气息。
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抑或是农耕“节令”的使然,春回大地,犁破新土,从人们的心理而言,过了二月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节”的结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的开始。对于向来以土地维持生计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怪不得听老辈人说,初一十五过了还有二月二呢!定到此时,人们才能从“年节”的安逸、闲适中振奋精神,信心百倍地迎着和煦的春风,踏着春天的脚步,奔向新的美好的未来……不言自明:“龙抬头”了,谁还敢再享清闲!
夜深了,铿锵的鼓乐依然在空中回荡,我只身来到空旷的庭院,仰望星空,朝着“苍龙”升起的东方寻觅着……试图从闪烁的繁星中辨认出那两颗“龙角星”,可实在太难了。凭心而论,肯定看到了,但并不意味着相识。更何况,天之文,本来就不是谁都能读懂的。而中华这条“巨龙”,早已腾飞起来,遨游在祖国的上空吞云吐雾,为人间遍撒甘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