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朗读:刘俊韬
文学是我读中学时种下的一个梦想,直到今天,一直都还在梦着。
记得那是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我自幼喜爱文艺又活泼好动,于是一口气报名参加了三个组:文学组、声乐组和武术组。参加文学组,是因为从小我的语文基础就比同龄的孩子好一些,在小学时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尽管从未发表过什么作品,可是同学们都叫我“小作家”。也许正是这个“小作家”的称谓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参与了学校的文学社,担任了《芳草》文学小报的编辑,负责收集各班的稿件并审稿,择优在蜡纸上刻版,再用油滚子醮上油墨推出一张张小报。为了鼓励我们搞创作,老师还给我们兴趣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起了笔名,我的笔名叫“莽野”。我不知道老师给我起这个笔名有何涵义,也没多问。尽管兴趣小组组织活动时,大家都这样叫我,但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偶尔在我们自己的小报上发表作品,我也从不用这个笔名。私下里,我给自己起了一个自认为好听又好记且有意义的笔名——春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用这个笔名来激励我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尽管上中学时也未启用过,但后来当了兵、考上军校后,真正把自己的钢笔字变成铅字时,我曾郑重地在自己的姓名后面署上了“春晨”,让很多人都误认为是两个人的作品,其实作者只有我一个,我只是想让读者知道春晨这个名字。在20多年的军旅生活中,我发表了近300万字的文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文学作品,春晨这个笔名经常出现在这些作品的署名栏里。2012年,我怀着十二万分的虔诚,手捧两本军旅文集《春风化雨润兵》和《兵心兵语》,光荣地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我的姓名连同笔名春晨,一同被写上了山东省作家榜。还是言归正传,说说我和我的军旅文学吧。细细回想,重温文学梦,是在我当兵近三年考取军校之后。当兵的两年半时间,我全力备考军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印象里,除了参加团里组织的纪念建党7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原创了一首配乐长诗外,几乎没有动过笔。1992年9月,当我如愿以偿地跨入军校大门后,便开始琢磨四年的军校时光,除了完成大学本科的课程学习外,还要自主学习些什么,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能力素质,为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发挥我的长处——学习写作,练强笔杆子。说实话,部队需要枪杆子,也需要笔杆子,而且急需文字水平高的笔杆子。于是,1993年1月,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举办的第五届新闻函授学习,从学写新闻开始,练起了笔杆子。因为要学写新闻,于是就开始研究报纸,当时主要是《解放军报》和北京军区的《战友报》,重点是研究新闻版面,当然也关注文学副刊,读一些军人写、写军人的文学作品,所以在学写新闻的同时,我也在揣摩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反映军人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我的第一篇被印成铅字的作品,是参加新闻函授学习的第5个月,发表在驻地石家庄的1993年5月12日《燕赵晚报》第三版上一则不足300字的小通讯——《不留姓名留精神》,说的是石家庄市手表厂的两名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军校学子修理手表的事情。新闻稿见报后,学员队的领导大会、小会地表扬我,在学员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发现同学们看我的眼神儿都不一样了,充满了羡慕和崇拜。于是,我更加努力地采访和写作,稿件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报端,竟一发而不可收。年底函授学习结业时,我凭借着在军地报刊发表的大大小小80多篇稿件,被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评为优秀学员,还获得了学院年度新闻报道一等奖。在不断发表新闻稿件的同时,我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在军地报刊被刊发,军旅诗歌、散文、小小说,随笔、杂文等作品,数量慢慢地超过了新闻稿件,成了我的个人作品剪报的重要内容。军旅文学成了我的挚爱,是我抒发爱党报国、爱军精武情怀的主要方式。军校大学语文课规定,发表作品可以累计加分,计入课程毕业成绩的总分,我的大学语文成绩本来就很好,再加上发表作品的得分,毕业成绩总分创下了军校建校史上的纪录,保留多年无人能破。

军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在不断增强带兵打仗本领的同时,努力把军旅文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1998年2月,我走上了连队政治指导员的岗位,开始研究探索以文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用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教育、引导、塑造和提高战士。我把发生在连队一日生活中的事情写成军事小说,用战士自己的故事教育感染他们,并且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向着优秀士兵的标准看齐。我组织战士们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分析每一首军旅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悟诗人热爱军营、矢志军旅的忠诚与执着,引导他们爱军习武、爱岗敬业。我带领战士们撰写自己的军旅格言,并且择优发表在连队门口的小黑板上,“战士格言”让连队战士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用自己的格言激励自己在军营摔打磨练、坚定自己建功军旅的信心和听党指挥的信念。2003年1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中级培训之后,我走上了某侦察训练大队政治处主任的岗位,开始了打造优秀军营文化、创建学习型军营的探索。具体实践中,我把深入发挥军旅文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连队政治指导员到团政治处主任,从百十来人挤得满满的小俱乐部到可以容纳千人的大礼堂,我的舞台大了、受众也多了,所以格局也要随之变大。我组织大队来自全军各大战区的侦察技术学兵们举办军旅诗词朗诵会、军营故事会、精砺尖兵演讲会,开展“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活动,让官兵们自己创作反映军营生活的小品、话剧、音乐剧,用他们自己和身边战友的故事教育自己;我开办了“军营之声”广播,并把它打造成一档极具军旅特色的“语言杂志”,将军旅散文、军旅诗歌等大量军味浓郁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推送到官兵的耳畔和心田;我定期组织“主题电影展映周”活动,将抗日战争系列、解放战争系列、先进典型系列等等影视作品进行集中展映,并配合开展影评活动,让官兵谈体会、说感受,深化影片的教育效果。官兵们个个儿昂扬奋发,战士学兵的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军事训练成绩也突飞猛进,单位在上级组织的侦察兵大比武中屡屡摘金夺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军精武标兵,军区报刊都对此做了系列深度报道,军区司令部还组织直属队30多个师团级单位的政治部(处)主任到单位观摩,推广我发挥军旅文学育人功能的做法,给了我更大的探索和实践动力。

2005年9月,我有幸考入了我军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攻读师团职指挥干部硕士研究生。带着军旅文学育兵梦,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国防大学研究生院进行深造,我想继续研究“文化育兵、文学励兵”的课题。机缘巧合的是,在我考入国防大学刚刚一个月的时候,解放军总政治部创办的全军政治工作互联网——全军政工网开通试运行。我们师团职指挥干部研究生的宿舍里可以上军网,我初次触网,便登录了全军最高级别的政治工作网,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更让我兴奋的是,全军政工网上有多个我喜欢的频道,军旅文学频道赫然其中,这里网罗了一大批来自全军的喜爱军旅文学的网友,大家都争相把自己的原创作品发表到频道里来,一起学习交流,一起进步提高。我也试着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一些作品投递到频道里,同时还不断地创作一些作品与网友们取长补短。很快,我的作品引起了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主编吴应星的重视,他主动联系我,想请我担任这个频道的编辑,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发布网友们投送的稿件,并在军旅文学作品的创作上给他们以必要的指导。我欣然应允,担任了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频道的第一批远程编辑,与网络军旅文学又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我当上了军旅文学频道远程主编,而且一干就是7年,一直干到我确定转业地方工作,仍然还在坚持帮军旅文学频道的网友们编辑稿件、指导创作。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前后,有一种新鲜的军旅文学创作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军营红段子,也被称为军旅短信。全军政工网也设置了一个军旅短信的频道,我坚持每天创作一首军旅短信投送上去,我的作品越来越多,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好评,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粉丝。我还积极参加由解放军报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解放军生活杂志和全军政工网等四家媒体联合举办的军旅短信季赛和主题征文活动,几乎每季都有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2006年6月,参加面向全国开展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优秀军旅短信”征集活动,参赛的两条军旅短信分别荣获了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为此,《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生活》分别以《刘俊韬:每日创作一条军旅短信》和《刘俊韬——军旅短信PK王子》,对我进行了宣传。总政宣传部的同志通过国防大学政治部找到我,感觉我编写的军旅短信昂扬向上、诗意盎然、寓意深刻,深受全军官兵喜爱,他们想邀请我参与编写《军营新格言》,作为全军政治教育配合读本发放全军官兵阅读。我作为编写主力参与其中,同时也向其他参与编写的同志学习,大家取长补短,终于结稿并通过审核,首次印刷10万余册下发全军,深受总政首长和部队官兵的好评。我创作的军旅短信和军营新格言,能够走进全军官兵的生活,对他们产生正面、向上的影响,是我人生的大荣幸,同时也把我的军旅文学的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发挥军旅文学的育人功能,这个选题逐渐地在我脑海里确立和清晰起来,我决心要把它作为我研究生的主攻课题来研究。

在国防大学读研期间,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为全军政工网的建设而努力中了,尤其是军旅文学频道的建设。除了编辑发布全军军旅文学爱好者的稿件,我还积极地与作者交流,和他们一起研究创作优秀的作品,用贴近军营生活、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官兵思想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品影响和带动全军官兵,激发训练热情、培育战斗精神。我的探索和努力为我的硕士论文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2007年,我被总政宣传部表彰为全军网络建设先进个人,被《军营文化天地》评为全军“十佳网络红人”,我的个人事迹也被刊发在几家军队报刊杂志和全军政工网上,知名度大增。我结合网络和军旅文学创作实践撰写的《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军队政治工作探析》一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发挥政工网络、军旅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功能,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填补了我军政工研究的空白,得到了军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国防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济南军区机关,先后在两个业务处里担任了政治协理员,每个处室干了两年,主要是协助处长做好党务工作和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一般的机关业务处不同的是,这两个处都有士兵编制,第一个处有20多个士兵,第二个处有60多个士兵。除了继续运用之前探索的诸如组织撰写战士格言、举办军营故事会等方法外,我又探索开展了集体阅读的方式,取名“悦读时间”,由我选择一些精美的文章读给官兵们听,让大家听后即兴说体会、谈感受,大家相互教育启发、相互借鉴提高,官兵们非常喜欢,效果非常好。官兵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大家反映平常也想读书,可是却不知道读什么,即便是读了,也读不出体会和感悟,通过集体阅读,协理员领读后组织谈体会,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协理员再系统串讲,把真正要从文章中吸取什么讲给大家,给人思想启迪、令人茅塞顿开,是真正的“悦读”。因为官兵们喜爱,活动从一周一次,改为一周两次,最后确定为一周三次。通过“悦读”,单位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懒散的作风不见了,官兵的言谈举止间彰显出了现代军人的修养和气质。慢慢地,单位违反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少了,令行禁止蔚成风气;干什么都无所谓的少了,热爱集体的好人好事儿多了;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少了,本领恐慌努力学习钻研的多了……军旅文学潜移默化地让官兵的思想和行动发生了变化。我自然是欣欣然,并更加致力于深入实践之中。2011年3月,我主动向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申请到基层、到一线作战部队、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带兵,把我的军旅文学育兵梦做得更大、做得更实。组织上把我派到军区辖区最南部、全区唯一一个旅部驻扎在农村的步兵旅,担任副政治委员。我的天地一下子变广了、舞台一下子变大了,几千名官兵成了我用军旅文学陶冶和滋养的对象,我信心百倍地不远千里前往驻扎在豫南边远贫穷的小镇上的部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深入探索。记得到刚到部队,正赶上集团军在开展连队党支部保卫委员、文书兼军械员、车管人员、驾驶员、卫生员、弹药库保管员等重点部位人员培训,旨在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作为主抓安防工作的副政委,我被邀请到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部位人员演讲比赛的现场担任评委会席,为16位参赛选手点评。刚到部队,那种感觉是非常清新的。看到一张张昂扬振奋的官兵的笑脸,我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我认真倾听他们每个人的演讲,并即兴写了16首七言诗,在每个选手结束演讲并由评委打分之后,逐个用诗歌的方式概括出他们演讲的内容以及各自的精彩,画龙点睛地给以点评,赢得了现场近2千名官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一下子就把部队的官兵给镇住了。“军区机关来了个会写诗歌、会用诗歌干工作的副政委”,这个评价不到半天功夫就传遍全旅,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军旅文学的力量。在野战部队工作的3年时间里,我经常深入连队和战士们交流,经常到训练场和官兵们一起训练,在练好带兵打仗本领的同时,从基层一线和官兵身上挖掘写作素材,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军旅小小说、军旅散文和军旅诗歌。每当这些作品见诸报端的时候,总能得到官兵的认可和喜爱。他们从这些来自于他们现实生活的军旅文学作品中得到教育、受到鼓舞。每次部队举行联欢晚会,我都会报个节目,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官兵同乐,而演出最多的,是朗诵我的原创军旅诗歌。我想用发自我心底的声音,引导官兵热爱火热军营、矢志精武强能、培育战斗精神、锻造打赢尖兵。每次搞教育上大课,我都会见缝插针地把我从连队听到或看到的战士们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感动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战士的担当和军人的使命。从每次演出和授课现场热烈的气氛中,我能感觉到,官兵们懂我、懂我的诗歌和故事、更懂我对部队、对岗位、对战友的满腔真诚。2012年年初,应广大官兵的恳请,我把自己从军20多年发表过的100多万字的军旅文学作品结了两本文集——《春风化雨润兵心》和《兵心兵语》。在《春风化雨润兵心》的扉页上,我写下了“一字一句壮军魂抒发兵志兵情,一节一章写忠诚讴歌大爱大义”;在《兵心兵语》的扉页上,我写下了“躬身实践忘我忘家忠诚献国防,情系军旅求实务实心语结文章”。这两本书上的两句话,既是对我20多年军旅生活的概括,也是对我潜心军旅文学创作的总结,更是寄语广大官兵要满怀忠诚报效国家。当两本文集摆上官兵案头的时候,我得到了官兵心灵的共鸣和由衷的敬佩。他们深深地懂得这是我全部的心血结晶,他们珍视这些作品,有的摘抄到笔记本上,有的大段大段地背诵,每每看到他们这样的举动,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让新兵在入营之初就能得到军旅文学的引导和启迪,我主动跟踪了2011年度和2012年度入伍的新兵教育,利用每周电影放映时间,带领新战友集中观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每周两场,每场两集。放映结束后,利用半小时的时间组织新战友谈观影感受,并在各连新兵谈完感受后结合剧情进行随机教育,新战友们触动很大;利用阴雨天,组织新战友学唱军歌,把每首军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等内容介绍给大家,让他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深情歌唱,让每一个音符都能起到振奋兵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深入新兵的学习、训练、生活现场,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发动新战友自己拍摄身边的感动,选择部分优秀图片,配上一首军旅励志诗;发动新战友写军旅感言和生活悟语,择优向报刊推荐,并利用军营之声广播和军营电视台进行展播;组织战士写自己的成长进步经历,并择优予以点评,以加写“俊韬励语”的方式反馈给新战友,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连续两年的带兵实践,我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了能把这笔财富保留下来并继续发挥作用,2013年初,我利用3个月的时间,每每晚上加班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结集了第3本军旅文集《和新战友一起成长》,用军旅文学的方式探索了新兵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得到了军区、集团军首长和部队官兵们的一致好评。回首25年的军旅生活,军旅文学始终与我相伴相随。可以说,是军旅文学成就了我;也可以说,我把军旅文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25年间,我不仅创作出了几百万字属于我的军旅文学作品,而且让我的军旅文学作品走进了战士的心灵,在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为我的军旅文学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4年初,我决定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两地分居3年的时间,我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更缺位了儿子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亏欠得实在是太多了。25年的无私奉献,我无怨无悔,尽管将军梦最终没能实现,我觉得为党为国为军队为岗位奉献了25年,我已经问心无愧了,既然组织不能给我更广阔的空间,我应该转身回归家庭和社会了。毕竟,我是迟早要回归社会的。带着对军营的留恋和内心的不甘,我泪别军旅。转业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我光荣地跨进了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的大门,至今工作已经六年有余了。适应,是军人的本能。不管到什么地方,军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这一点,我做到了。我几乎没有经过适应期,上班的第一天便与地方的工作实现了无缝对接。军装被挂进了衣橱,军礼也淡出了我的生活,就连军号也不再吹响在我的世界里了……唯一和我相伴的,还是军旅文学,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有些带着温度的绿色的文字走进我的灵魂深处……【朗诵简介】刘俊韬,笔名春晨,网名俊雅鸿儒,山东莱州人,国防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90年3月入伍,1991年4月入党,2014年11月正团转业,上校军衔,现供职于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国家公务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个人著作10余部,在军内外报刊及网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余万字。喜爱播音主持,曾担任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交通广播客座嘉宾,主持省军级大型文艺晚会数十场,创办个人文学公众号【俊韬在线】【博爱韬声】,推出语音杂志,深受读者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