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剧振兴我的几点意见:作品,艺术形式和观众接受是主要的
文字 /林深数树
楚剧振兴,我的意思应该是楚剧和孝文化和麻糖米酒一样,是孝感的传统产品。振兴应该是明智之举,应该是打造孝感名片,不会有错。
但真的做好,谈何容易。
元杂剧和昆曲,京剧和话剧,这都是达到艺术高峰的东西,式微和没落都难免。几句官话和俗套路,喊口号,发文件,砸几个钱,是无济于事的。
参照几个例子——
建国后可以检讨、参照的事例:黄梅戏的例子,样板戏的例子,川剧振兴的例子,天津京剧院的例子,湖北徐九经和朱世慧的例子。上溯追远更多几个例子:元杂剧的例子,南曲到昆曲的例子,四大徽班进京和慈禧打赏的事情。都是可以知古鉴今的。元曲元杂剧是中国歌剧的开山创举,是大家、大作和优美的艺术呈现(也就走进民间,走进人心了)。也就和政府重视,资金投入没有关系了。好的艺术,打动人心和观众喜欢才重要。徽班进京和慈禧打赏,才是官方重视,艺术融合,老板砸钱的重要。没有如此的皇上品味、皇上打赏,哪里有四大名旦四大门派四大讲究什么的。样板戏除开政治、主旋律和其他非艺术因素,最可检讨的是“精益求精”“反复锻打”的精粹极致。至于李老爷子和天津京剧院,那真的是“政府导向、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的典型例子。和慈禧老佛爷有得一拼。魏明伦和川剧,朱世慧和《徐九经升官记》,是作者、作品、名角拉起戏剧的例子,区别在于,四川那是一批作品,是剧作家靠作品拉升的。我们湖北是有好作品、好演员拉起的。但所有这些例子都是过去时,因为受众口味变化,主要是网络传播,还不说电视,更快捷高效——留在历史的册页里了。
我的几点意见——
领导重视资金投入是重要的;民间拉开放开和传统剧目保存保留发扬光大是重要的;起点要高要好作品好演员是重要的(没有人砸钱会有好作品好演员吗)。艺术队伍的参差呈现就没有错,汇演、竞赛、萃取、提高也就是重要的。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趣味,到剧情节奏也就都是重要的,不可降格审美和疏离民间。定位地方戏、歌剧、黄孝方言的歌剧,这个都不是错。我自己对《四下河南》和悲迓的肯定,或许是偏颇,但能叫台下哭一大片,却是文化感染和精神共鸣的事。一把米,一块银元,双教子,李双双,三世仇……今天还会有人喜欢吗?又,一把抓瞎,也是不成的,可以征集作品,培养新秀(孝感学院艺术系设楚剧专业),楚剧汇演,打造名作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