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灵魂的臊子面
文/刘卫红

最初认识臊子面,是在表姐家的饭桌上,那已是20二十年前的事了。我跟随表姐从秦岭的大山深处坐火车坐汽车一路颠簸来到她们家,表姐用了扶风人最顶级的待客方式——做臊子面,热情的款待了我。
因为是刚接触,给我的印象就是扶风人太小气,怕人吃,汤多面少。(我们山里人吃面面多汤少,吃完喝完,饭量小的人一碗就吃饱了。)这么吃,吃两碗都不饱啊……
就在我吃完第一碗,刚要喝汤的时候,表姐笑着说:“不喝汤。”我看了看一起吃饭的表姐的公公婆婆,他们也笑着对我说不喝。:“这么香的汤不喝太可惜了。”我说。:“你把汤都喝完了,这饭咋做呀?”表姐又笑着说。嗯?什么情况?我这才注意观察了一下,只见表姐夫把我们吃过面的汤,端进厨房顺手就倒进了表姐正在舀汤的汤锅里!我刚要端起第二碗的手立马也就停了下来,任凭周围的人怎么劝,我也不肯再吃了。因为在年少轻狂的我吃饭的历史长河中,经常专用碗专用筷,别人碰触一下都不行,更别说和这么多人共享用一锅汤了……
从那以后,我对臊子面就有一股抵触情绪,宁愿饿着,也不肯吃一口。
自嫁给了没有父亲的老公后,婆婆为了远离家乡的我不想家,常常隔三差五的给我做臊子面,可我就是不吃,更不肯帮着去做,在那个年月,也真的是难为他老人家了,大米八个月时,婆婆把我们三口人给分家了,大年初一的这天早上,我做了又麻又辣的火锅(山里人的过年饭),满心期待老公和我一块儿共享,没想到他起床后第一句话就吼!"臊子面呢?
大过年的你就给人吃这个啊?你以为你很讲卫生是不是?姐夫的姐夫,人家是西藏军区的司令回到家照样和我们一块儿吃,且一吃就是二十多碗!就你小农民一个,还假干净个啥呀?
愤怒的声音中夹杂着无奈和失望。从没见过老公发脾气的我愣住了,伤心、委屈、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般脑儿涌上心头,瞬间都化作了咸威的泪水,闺蜜来窜门,劝我别哭了,本身就是我有错在先,因为全扶风大年初一的早上都在吃子面啊!
我这才知道,在扶风人的生活习惯当中,臊子面逢年过节,必须得吃。什么饺子,粽子,月饼,汤圆,火锅都可以不吃,而唯独只有吃了臊子面才算过年,才算庆祝佳节。
老公的杨氏家族比较庞大,门子(族里)经常会有红白喜事发生。不管是谁家,都要喊我们过去帮忙,这帮忙就必须得准备做臊子面的食材:炒臊子、发木耳、泡黄花、炸豆腐、剥蒜苗、切葱花,切大堆的豆腐丝。接下来炒底汤菜(木耳、黄花,蒜苗一起炒)调汤,下细细的面条,然后案板上摆一排排的碗捞面,每次捞面,嫂子们都说我捞的太多,就安排我去折汤(把客人们吃过面的汤到入盆中,将碗收回),那碗烫的手都不敢碰,也不知道吃的人是咋样吃下去的,只看见他们低着头不停地吃,端的人不停的来回走,耳边不停响着厨子勺碰锅沿的声音……
记得五妈下逝时,长得有点像黑旋风李逵的胖厨师一边洗肉一边对我们这一群叽叽喳喳的妯娌们说:“臊子是臊子面的灵魂,炒臊子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臊子炒不好,这个臊子面就做失败了。”听了他说的这句话,就引起了我想知道这个主宰臊子面灵魂的臊子究竟怎样去炒的好奇心。于是站在灶台边,看着他一步步操作。
只见胖厨师把葱段、姜末、蒜片、花椒、香叶、桂皮、小香、干辣椒段扔进正在冒烟的油锅里,扒拉了两下,然后紧接着把切成一寸见方的薄肉片倒进锅中继续翻炒,大约过了两分钟,他掂起一瓶酱油,倒了一些进去。看见我一个人傻傻的站在那儿做他的学生,这个胖师傅就很热心的给我讲了起来。:“倒酱油是为了给肉上色,下来我们再放些炒肉用的调料,等炒香以后再放醋,最后起锅前再放盐。”:“为什么呀?”:“不知道吧?因为盐放的太早的话,肉容易老咬不动。”:“怪不得你做的饭香,秘密原来在这儿呀!”在一旁炸豆腐干的三嫂一边把切成薄片的方形豆腐往油锅里扔一边插话说道。:“我这个兄弟媳妇有上进心,你既然给教会了炒臊子。那你就帮人帮到底,再给教教怎么做臊子面咋样?”:“学会了又能怎么样,她又不吃!”快嘴二嫂说。:“她不吃,咱兄弟要吃啊”!大嫂反驳二嫂。

我忽然记起了过年时我不会做臊子面而做了火锅我们吵架的情景,今天说啥我也要学会!我放下了正在切豆腐丝的菜刀,索性就静静的站在灶台边,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每一个环节。

又见胖子师傅往汤锅里舀了多半锅滚烫的开水,切了几片生姜和把一个装有调料的小布包一块儿扔进锅里,就这么熬着,这个时候,他把盛有炒木耳、黄花和蒜苗的底汤菜盆子放在汤锅旁,又把炒好的臊子,切碎的葱花,呛香的醋以及一大盆豆腐丝一一摆放在汤锅旁边,说:“这有啥可学的,过来过去就这么个做法,只要掌握住,简单的和一一样!这做臊子面,面条和汤都很讲究,面条讲究的是薄、精、光。为啥要这么说,因为只有把面条压的薄,表面光滑,切的细,裁的长,面条吃起来才会劲道,口感好。而汤讲究的是煎、稀、汪、酸、辣、香。煎,指的是把汤要烧的滚烫,稀,指的是盛饭时一定要汤多面少,汪则指的是汤面上漂着的油和臊子必须要有厚厚的一层。酸指的是调汤的时候,醋一定要出头。也就是说,吃的时候醋的味道比其他的调料味要重点。辣,是岐山人臊子面的特点,咱扶风臊子面不放辣椒,这样调出的汤才会酸香味浓。”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到大姐家去吃臊子面时,没有了醋臊子,大姐放了含有红辣椒面的臊子后,结果所有的客人都没吃就下桌了。
原来,小小一碗臊子面,看似简单,却竟有这么多的做法与讲究。当胖师傅知道我不吃臊子面时,说:“这世上竟有这么瓜的人,你看,这沸腾的汤不停的滚呀滚,高温消毒,早就把细菌给消灭完了。”也许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肯定他的手艺而不留遗憾,也许是为了让我不要傻傻的错过这么美味的陕西特色面,总之,胖师傅拿起一个小汤盆,在客人未吃之前,盛了满满的一盆汤,让我独自享用。这顿饭,我一连吃了十碗!
就这样,我打破了不吃臊子面的规矩,也学会了怎样去做臊子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吃过的臊子面,汤早已不再回锅,都是吃一碗面则倒掉一碗汤。而我也加上平时的观察和自己的不断摸索,做臊子面的厨艺大有长进。
那年的正月初三,大姐、二姐和他们的家人来我们家拜年,平时不太爱吃面的二姐夫竟然吃了十五碗。二姐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而大姐则是吃一碗面,喝一碗汤,还说我调的汤太香了,汤都喝饱了。
小侄女和她的女婿,每次从西安回来,都要提前打电话让我给他们俩做臊子面吃。看着漂亮的侄女和帅气的侄女婿头都不愿抬一下一碗接着一碗吃,听着他们夸我做的臊子面比霸桥人做的臊子面要香的多时,我心里的那个美啊!
臊子面,用它那浓郁的酸香和独特的风味,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让我从原来的不爱吃不愿做,发展到了今天的爱吃更爱做的颠倒黑白的局面……
我爱吃臊子面。更爱这支逢年过节只吃臊子面的浩荡大军——扶风人!
作者简介

刘卫红,女,农民,酷爱读书。偶有豆腐块文章发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