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化妆的女人
许放
这不是周末
她却想把今天当做周末
这样她可以晚起一小时
一小时她可以
佯装深睡眠的样子
她想着
上午要去陪伴母亲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
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帮母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药
陪伴母亲聊天
倾听
母亲的心声
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书
让卢勤的观念再激活一下
小小的灵魂
给丈夫买一个护腰
让生命在挺直一些
女人闭上眼睛
抚摸多年积攒下来的皱纹
粗糙的手握住一管口红
想把生活涂上喜庆的色彩
可是那些陈旧的伤疤
胭脂咋能抹平
一行眼泪埋在黎明之前
久久不愿垂下来……
静川评点:
“丽人节”将至,为这个节日,装腔作势的诗很多,但许放这首诗,却写的冷静、理性,用平凡的笔触,再现了一位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诗性感悟。
语言朴实,表述清晰,诗小说一样的故事。我个人的感觉,许放生活的真实,诗写的扎实。
人活着,首先要有家的责任感,然后才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
对家的责任感,我认为只要父母在,首先要想到父母,然后是孩子,爱人。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母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药/陪伴母亲聊天……”句子简单,可我能读出为人儿女,或为人父母的心思。
许放的诗,语言并不深奥,但她文字的背后,却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或说是一种责任。许放的诗看是平淡,细品,是有思想深度的。她不仅心里有母亲,爱人,对孩子的教育更潜藏于心。
“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书/让卢勤的观念再激活一下/小小的灵魂……”这不是口号,这是诗的语言。写好一首诗,不仅要有上进的思想,还要有诗者的个人情怀,社会情怀,国家情怀。许放的国家情怀,是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有“卢勤观念”的书。大家都知道,卢勤是中国孩子们的“知心姐姐”,许放能把卢勤的观点合理的放进诗里,这不难看出,许放是一位,用心写作的好诗人。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可以在许放平凡的文字里,能读出不平凡的思索,这就是好诗。
我很熟悉许放,我知道许放本身,就是一位不屈于生活的坚强者、热爱者,即使她的生活,带有酸涩、苦辣……可她对生活,诗,却有深度理解与认知,并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平凡女人们对人生的不易和不平凡。
许放的诗,一直以朴实见长,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暖度,和刚毅,我说的刚毅,就像许放诗里“给丈夫买一个护腰/让生命在挺直一些”的那种刚毅。虽然岁月蹉跎,我们可以忘记岁月。中国的妇女,确实能顶起社会赋予给她们的半边天。我一直都相信,毛主席的话。
近体诗评点
立 春(新韵)
陈 琳
瑞雪犹存已立春,物华萌动壮乾坤。
晨曦脉脉凇如锦,紫气汤汤雾似云。
山野应时装欲换,芳菲待旦燕将临。
一年最是初发日,无限生机万象新。
苏雨智点评:
陈琳这首《七律.立春》写的是关于岁序,节气的新作。作者结合北方吉林地域特点起兴,“瑞雪犹存已立春,”这是眼见之景,“物华萌动壮乾坤。”这是联想之景,虚实结合,说出北方立春之时的概况。
颔联“晨曦脉脉凇如锦,紫气汤汤雾似云。”写吉林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松花江与雾凇;颈联继续写“山野欲换装“、“燕子将归来"的盼望。
第七句为转,“一年最是初发日”对春发出感慨,也为后一句“无限生机万象新。"做铺垫,紧扣主题。
此诗好的方面:
一是,作者能够结合属地实际情况。二是,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较好。三是,章法清析。
不足方面:此诗读起来拗口。原因:
一、“锦"字撞韵。二、颔联第一个‘“晨字与第十四个字“云"同一韵部,两头夹中间十二个字。三、第五句,头一个一字“山”与本句第七个字“换"是一个韵部,虽然不是在押韵处,但读起来不和谐。
关于撞韵:古人有破解之法,例如: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之前用了一个"山"字,而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的同韵的字危害更大,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作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来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开口音字,既活韵。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还”字上转移出来,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再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很抢眼、很入耳、很新鲜,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起到冲淡"岸”字撞韵的效果。
这首诗既挤韵又撞韵却都让作者巧妙地化解了,使这首诗独具特色,成为千古绝唱。
让我们共同学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放风筝
崔振明
细线拴云角,春来放纸鸢。
东君偷视我,童趣寄蓝天。
王道功点评:
以春天为题的诗词司空见惯,这种题材已被前人写得太多了。写放风筝的诗也屡见不鲜,后人再想写这类诗如何才能写出新意来,是要多动一番脑筋没。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崔振明在这方面的努力所下的功夫。
这首《放风筝》就写出了新意。而这种新意恰恰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先来看看清朝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毋庸讳言崔振明的《放风筝》是脱胎于高鼎的《村居》。
然而与高诗不同的是:崔诗利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这首诗增强了感发力。首句“细线拴云角“写出了风筝飞得高,而且和下句“春来放纸鸢“形成了倒装的句式,让诗意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东君偷视我“借用屈原《九歌》的典故,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写活了。最后一句“童趣寄蓝天"既写出了情趣又暗含着一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应该说崔振明是个会写诗的人,也懂得如何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提升自己的写诗水平,就此点而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